石棺一般是给有身份的人用的。
石棺历朝历代都有,要看纹饰才能断代。石棺是一种石制的棺材或尸体容器,常以雕刻装饰。最早的石棺由古埃及第三王朝的法老使用,该王朝统治于公元前2686年至2613年。由于其历史文化悠久,故具有很高的考古价值。
2010年5月,在一次文化遗址考察中,西林县有突破性发现:一座石棺墓在当地八达镇被发掘。据介绍,这种葬式类型的石棺墓在广西还是首次发现。西林县发现的石棺墓位于该县八达镇土黄村从勒屯卜盆坡,这里有一处古句町祭祀坑遗址。
2010年4月下旬,为了考察句町祭祀坑遗址,该县专门组织了一批文化界专家到此进行田野考察。专家们在祭祀坑遗址作业时,意外地发现这座石棺墓。石棺墓长1.99米、头宽48.2厘米、脚宽34.4厘米、深39.8厘米。棺体呈长方形,棺壁全用页岩片石拼砌而成。形状古朴而奇特。棺中没有发现遗骨和陪葬物,因此难以判断其年代。但石棺的石料与右江流域广泛出土的祭祀用石铲的石料相同,都是容易破碎的页岩。由于遗址附近地域没有发现页岩,所以专家估计石料是从远处运来。
1 小石棺主要是用于埋葬唐代贵族的遗体。
2 小石棺可以让贵族遗体得到保存和尊重,同时也体现了唐代贵族崇尚礼仪文化的特点。
3 小石棺的制作工艺十分精湛,其上的图案和花纹也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在唐代的陶瓷制作、雕刻和金属工艺方面也有一定的发展和创新。
是为了保存和安放贵族的遗骸。因为唐代社会人们很注重祭祀和葬礼仪式,认为这是能够使死者的灵魂得到安息的重要方式。而贵族地位高,死后需要更加隆重的仪式,小石棺作为一种用来安放遗骸的器具,就应运而生。同时,小石棺因其制作精美、材质考究而成为一种奢侈品,只有社会地位崇高、富有的人才能拥有,也成为了富贵人家身份的象征。在唐代的历史背景下,小石棺是体现了当时社会文化的一种文物,对于研究唐代的历史和文化具有重要的价值。
唐代小石棺主要是用于收藏或保存亡者的骨灰或遗骸,通常是将亡者的遗骸装在小石棺内,然后与其他骸骨一同放置在墓穴中。
小石棺通常会有各种图案和文字,以示纪念和尊重亡者,也有些小石棺被制作成了动物或人形,作为死者的守护物。此外,小石棺还有时被用作墓葬中的装饰品,供人们欣赏和纪念。
唐代小石棺是用来收纳遗骸或骨灰的容器。在唐代,舍弃尸体不葬的风俗逐渐成为社会潜规则,人们开始使用小石棺来收纳遗骸,表达对逝者的尊重和缅怀之情。因此,唐代小石棺的主要用途是作为一种具有宗教仪式、文化意义的葬具使用。在唐代陪葬品中,小石棺的使用比较普遍,尤其是具有显赫身份的贵族和寺庙等,他们会在小石棺上施以浅浮雕,赋予其装饰性和艺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