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主题性。
任何一次口语交际都有一定的目的,是围绕某个话题或主题来进行的。这个话题应当是大家共同关心的,这个主题应当是大家都感兴趣的,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引发口语交际,并将口语交际引向深入。在口语交际课上,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选择一个学生关心的话题、感兴趣的主题来开展口语交际课的教学。二是情境性。任何一次口语交际都是在一定的生活情境中发生的。在课上,教师必须创设一定的情境,这个情境应当是学生熟悉的、是贴近生活的,最好是生活化的。在口语交际的指导和训练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进入到创设的交际情境中去,考虑在那种情境中应该说什么、怎么说。三是互动性。互动是双向的,双方是平等的,互为主体,体现出一种主体间性的关系。互动是口语交际的本质特征。没有言说者和倾听者双方的互动,只有一方的独白,那顶多只是一种说话训练,谈不上口语交际训练。四是参与性。在口语交际课上,由于学生人数多,容易出现少部分学生在热烈地进行口语交际,而大多数学生在无动于衷地旁观的局面。因此,教师要采取一定的策略,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全员参与、有效参与。五是发展性。日常生活中的口语交际,主要是交流信息、沟通思想和情感。而口语交际课除了具有上述目的外,更注重促进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发展和人际交往能力的发展。因此,口语交际课不仅需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还需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既要训练学生的口语交际,也要引导和指导学生的口语交际。六是实践性。口语交际课既是一种口语实践课,也是一种人际交往实践课,要在口语交际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口语交际课的教学应基于实践且为了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