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武状元选拔标准

2024-05-14 20:08:11
清朝武状元选拔标准急求答案,帮忙回答下
写回答

最佳答案

中国历史上的武举制度创始于唐代,武则天于长安二年开设“武举”,选拔有武艺的人。

明朝武举创制甚早,但制度一直没有确定下来。清朝的武状元,在选拔考试上,与之前朝代的制度有所不同。再加上,国家的大力提倡,制度的日益严密,录取的相对公正。也因此,民间习武者对武举考试趋之若鹜。首先,从制度上来看,清朝沿袭了明朝末年的考试程序和方法,并且,对武状元选拔的重视程度,却比明朝高出了一大截。清朝的武官虽然还是以武功为主,对文化课没有什么要求,但是,科举出身的人数却出现了大幅度的增加,且在军队中的比例也在不断上升。此外,当时的清政府重视武举考试,制度严格考试形式公正,所以,很多民间的习武之人,都非常乐于参加武举考试。以至于,清朝武举人的选拔,为其政府统治供给了大量的优秀人才,其中,不乏一些我们熟知的杰出人物。并且,在清朝时期,武举人考试也分为四个等级:第一等级是童试,即在县级政府地区进行的考试,考中的人被称为武秀才;第二等级是乡试,这个考试在省级进行,考中的人为武举人;第三等级是会试,在京城进行,考中者为武进士;第四等级是殿试,这是终极的较量,只有武进士才有资格参与这次考试,而考试最终决出前三名,第一名肯定是武状元,第二名是武榜眼,第三名是一甲。而且,殿试考试中的前三名武者统称为“鼎甲”,会得到“赐武进士及第”的资格。而剩余参加考试的人,前十多名称为“二甲”,将给予“赐武进士及第”的资格。二甲以下的人都属于“三甲”,将得到“赐同武进士出身”的资格。在这些考试中,殿试的级别最高,一般情况下由皇帝亲自作为主考官,听起来规格就不一般。在考试成绩揭晓之后,会在太和殿唱榜,不仅会说出具体的中榜任命,还会将榜单悬挂在长安门外,向群众展示。同时,武状元会获得皇帝赐予的盔甲。考试结束后,将由巡捕护送武状元返乡,以展示恩荣。第二天,兵部还将举行规模宏大的“会试宴”,赏赐武状元盔甲和腰刀等奖品,其他进士将会得到若干赏银。在清朝时期,科甲等级的差别比较大,同样是武进士,一甲到三甲的荣誉和等级相差很多。当然,无论是文还是武,当上状元肯定是最出风头的那一位。因为,中了武状元的人,可以在三日内,身穿盛装,挂彩,上街夸官,即:出去溜达一圈,显摆显摆自己的成绩,春风得意劲儿想想就觉得风光十足。在经过殿试选拔之后,通常会进行官职的授予工作。在顺治三年的时候,丙戌科是清朝武举的第一科,武状元将被授予

2024-05-14 20:08:11
赞 1417踩 0

全部回答(2)

清朝的武举制度其考试程序

一:童试,在县、府进行,考中者为武秀才。

二:乡试,在省城进行,考中者为武举人。

三:会试,在京城进行,考中者为武进士。

四:殿试,会试后已取得武进士资格者,再通过殿试(也称廷试)分出等次,共分三等,称为“三甲”。一甲是前三名,头名是武状元;二名是武榜眼;三名是武探花。前三名世称为“鼎甲”,获“赐武堤及第”资格。二甲十多名,获“赐武进士出身”资格。二甲以下的都属三甲,获“赐同武进士出身”资格。殿试的规格很高,一般由皇帝亲自主考。考试揭晓后,在太和殿唱名,西长安门外挂榜,并赐给武状元盔甲。然后由巡捕营护送武状元归第,炫耀恩荣。第二天,在兵部举行盛大的“会试宴”,又赏给武状元盔甲、腰刀等,赏给众进士银两等。清代科甲等级差别甚大,同样是武进士,一、二、三甲的等级和荣誉却大不相同。自然状元是出尽了风头的,登第后的三天内,可以披红挂彩,上街夸官,真所谓春风得意、风光十足了。

殿试以后,通常立即由兵部授予官职。顺治三年(1646)丙戌科是清朝武举第一科,当时规定武状元授正三品的参将,武榜眼授从三品的游击,武探花授正四品的都司。二甲授正五品的守备,三甲授从五品的署守备。康熙年间又有变动,改为一半授营职,是直接带兵的官,另一半授卫职,是皇帝的宫廷侍卫。雍正五年(1727)规定,武状元授御前一等侍卫,武榜眼、探花授二等侍卫。再从二甲中选头十名,授三等侍卫。其余全在兵部注册授于守备等营职。雍正以后各朝武进士的授官情况还有一些变化,不过所授品阶基本上以康熙朝定制为准,没有太大的变更。

2024-05-14 20:08:11
赞 6639踩 0

清朝的武举考试分为内场和外场,外场考试的第一项是“弓马”,就是骑射和步射。

“弓马”这两项考试内容每项有三支箭,不要求全中,中一支就可以合格,三支全中成绩则为好,这两项考试如果有一项不合格,那么直接淘汰,不允许参加下一项考试。

内场考试就是文试,清朝初期考试的内容为策二篇题目出自武经七书,论两篇,题目出自四书。

2024-05-14 20:08:11
赞 9182踩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