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音不同,词义不同。
国(拼音:guó)是汉语一级通用规范汉字(常用字)]。“国”来自“或”,始见于商代,古字形由表示武器的“戈”与表示疆界的“囗(wéi)”组成,会武器保卫邑外四方之义。本义指疆域,地域。这个意思后来写作“域”。引申指地区,区域。又引申指分封的诸侯国;郭,汉语一级字,形声字,读作:guō。属于左右结构汉字,作为名词有外城;泛指城市;外部,外周;春秋国名;皮;古代棺材外面套的大棺等意思;作为动词有扩张;扩大;开拓或空的意思。
国字有代表国家的意思,郭就是姓氏
意义不同。
国,繁体字写为“國”。初文是'或',也是'域'的古字。本义指疆域,地域。《周礼》:大曰邦,小曰国,邦之所居亦曰国。后引申指分封的诸侯国。在上古三代时期,天子或诸侯的都城。先秦时期,指诸侯所受封的地域、食邑也称国、国都。那时国的本义已被都取代,比如,齐国、楚国、燕国、韩国等。今专指国家。
郭,又称“廓”。本义指古代在城的外围加筑的一道城墙。周人武装拓殖的“城”通常有两层城墙,有内城外城之分,也有说“内者曰城,外者曰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