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画顺序 : 竖、撇、横、竖、横折钩、竖
师(拼音:shī)是汉语一级通用规范汉字(常用字)。此字始见于商代甲骨文。“师”为古代军队的一种编制单位,由此引申指军队。“师”在商周时代属于最大的军队编制,人数众多,故“师”又引申为众人。后转指官名,又专指掌教民之事的官职名称,引申指教师,掌握专门技术或知识的人,还引申指模范、楷模。也作动词用,表示效法、学习。另外“师”还作尊称用。
“师” 字共有 6 画,笔画顺序为: 竖、撇、横、竖、横折钩、竖
老师,师父,
“师”,最初见于甲骨文时代,“师”的本义为“军队”。驻军多在小山上。金文也有以“币”为“师”的,并已出现“師”字。《说文》:“师,二千五百人为师。”后逐渐见于甲骨文,金文,楚系简帛,说文,秦系简牍,最后演化为楷书简化版的“师”。
笔画顺序为: 竖、撇、横、竖、横折钩、竖
组词
虞师
[ yú shī ]
基本解释
古掌山泽的官。
详细解释
古掌山泽的官。
《管子·立政》:“使民於宫室之用,薪蒸之所积,虞师之事也。”《荀子·王制》:“使国家足用,而则物不屈,虞师之事也。” 杨倞 注:“虞师,《周礼》山虞、泽虞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