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课老师转正,这是我好多年前听说这个词了,据我所知现在不管是农村还是城市都转不了了吧!除非很特殊。还有就是自己再去参加考试了。
不过依照现行的教师招聘办法,聘任教师需要由地方编制部门给编制指标。也要由地方财政支付教师基本工资,并不是由教育主管行政部门一个部门作出决定。对于确实因为能力、水平以及素质不适等原因而被辞退的那些代课人员,地方政府也要给予一定的补偿。对于代课教师的妥善解决方法,不同的地区情况不一样,有些地区的大多代课人员不具备教师从业资格,学历层次比较低,是无法进行转正的。出于对学生和代课人员权益维护的目的出发,教育部明确反对这种不规范的用人行为,要求各地通过多种途径解决这一问题。国家有关文件中,多次强调要严禁使用代课人员。妥善解决代课人员的问题,并不是否定他们曾经付出的努力和劳动,也不是简单地让所有代课人员离校回家。
三十年代课教师能不能转正?
这个问题不应该简单地回答能或是不能。
当然,从朴素的悲悯情怀上看,确实应该转正,半辈子的坚守,似乎也是值得同情理解的。
但社会是个复杂的机体,个别案例的处理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类似的事例实在太多,稍有不慎,也可引发更深层次的矛盾。
所以社会就制定了一系列的法令,法规,来规范所有人的行为,依规而行,依法而为。
简言人,就是人们必须遵奉的一种行为规范,即契约精神。
这就得看当初这位代课教师与相关单位建立雇佣关系时,是怎样约定劳动合同的。
这种约定包括了雇主的权力与义务,同样也包括了雇工的权力与义务。
具体包括工作性质,劳动量,劳动报酬,能否转正,怎样才能转正,工作时限,雇主的解雇和雇工辞职权力的行使等等。
此时,雇佣双方均在对等的平等原则下,行使契约框架内各自的权力主张。
至于能否转正,就看契约当初是怎样确立的了。
代课老师三十年未转正,在当这个社会希望不大了。我想讲的是,这样的代课老师深沉、持久的坚守,为何不能转正?既不能转正进编,为什么要长久使用?是能力有限?能者生存,弱者淘汰的今天,还能站在三尺讲台上吗?既然他们都能在第一线长久的坚持、生存,就能有教育教学的的能力,是什么原因阻碍了他们沉默的希望?是体制不完善,是执行者有偏隘,是社会的不公平。需要你工作,俯首甘为孺子牛,反之,这原因,那政策,需等待,我身边有很多这样的民师,在等待中走向绝望,在绝望中消失在人间,又有谁来拯救他们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