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类社会的物质基础和本质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是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以生产方式为核心的社会存在是社会关系中的物质实体、物质力量和物质关系的统一体,是一种物质存在,它构成人类社会物质性的特殊标志,并深刻地体现了社会和自然之间的内在统一性。如何理解社会的本质,这是历史观的核心问题,也是各派历史哲学争论的一个焦点。马克思主义哲学通过对人类实践及其在社会生活中作用的全面探讨,指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在人类哲学思想史上第一次科学地揭示了人类社会的本质。马克思唯物史观把社会历史理解为自然历史过程,指明人类社会虽然具有和自然界不同的特点,但本质上又是同自然界一样是一个物质体系,其发展是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合乎规律的客观过程。(二)社会结构社会结构是指社会要素之间相互关联的方式,其内容就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的总和,而经济结构、政治结构和观念结构的有机结合构成了社会的基本结构。社会经济结构是指同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马克思指出:“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和劳动者只有在一定的社会形式中才构成现实的生产力,这种社会形式就是社会的经济结构。从内容上看,社会的经济结构就是生产关系。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社会的政治结构是指建立在经济结构之上的政治法律设施、政治法律制度及其相互关联的方式,包括政党、政权机构、军队、警察、法庭和监狱等实体性要素以及政权的组织形式、立法、司法、宪法和规章等制度性要素。同经济基础相对应,政治结构又称政治的上层建筑。社会的文化结构主要是由社会意识形态构成的,是以社会意识形态为主要内容的观念体系的基本结构。社会意识形态是指反映一定社会经济形态、从而也反映一定阶级或社会集团的利益和要求的观念体系。
人类社会活动的构成是指人类参与社会活动的要素及结构。人类是构成社会活动的主体要素,没有人,人类的社会活动无从谈起。人类参与社会活动所指向的各种目标是构成社会活动的客体要素,没有社会活动目标,人类的社会活动行为无从引起。
社会活动主体针对社会活动目标客体实施的具体行为和由此引起的结果是构成社会活动的客观要素,没有主体对客体的作用行动,社会活动不能产生。支配社会活动主体参与具体社会活动行为时的意识以及对社会活动结果所持的心理态度是构成社会活动的主观要素。
社会活动主体没有主观意识左右,就构不成社会活动的目的性,从而不能称其为社会活动。社会活动主体通过主观意识针对社会活动客体所产生的客观行为和具体联系方式、过程、与结果是社会活动的内容要素。没有具体内容的社会活动是无意义的社会活动,不称其为社会活动。
社会活动主体参与社会活动的地点、范围、空间是社会活动主体的空间要素。没有社会活动空间,社会活动无所适从。与特定的时间段相联系的社会活动过程是构成社会活动的时间要素。
运动的最高形式人类活动范围在特定的物质资料生产基础上相互交往,共同活动形成的各种关系的有机系统,人类社会是整个自然界的一个特殊部分,是在自然界发展一定阶段产生的的产生而出现的人类社会的行程主要里组织与机制进化的生物学过程,而是以劳动为基础的人类共同活动相互交往等社会关系形成的过程,人类的祖先曾经一种动物大自然的力量,集体活动弥补能力的不足。
人类社会具有复杂的结构。马克思和恩格斯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科学地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基本结构,这就是:
①由人的劳动生产活动形成的人同自然界的关系,实现着社会与自然的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构成为生产力系统;
②在劳动生产活动中形成的人和人的联系,使生产力获得具体的社会形式,构成生产关系体系;
③以生产关系为社会的基础而派生出的其他各种社会关系,建立起由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以及政治法律观点、各门社会科学、道德、哲学、艺术、宗教等意识形态组成的庞大的上层建筑系统。
г.В.普列汉诺夫依据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对人类社会的结构作了具体的划分,提出了如下5个层次:
①生产力的状况;
②被生产力所制约的经济关系;
③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上生长起来的社会政治制度;
④一部分由经济直接决定的,一部分由生长在经济上的全部社会政治制度所决定的社会中的人的心理;
⑤反映这种心理特性的各种思想体系。
把社会结构分解为3个或5个基本系统,是对社会结构的最基本的划分。每个基本系统中都包括由各种要素构成的更具体的组织和系统。同时,还有由特定的社会关系或纽带联结起来的人群共同体,如氏族、部落、家庭、民族等等。
这些人群共同体,不能简单划入生产力、生产关系或上层建筑中的任何一领域。象家庭和民族这类人群共同体,既体现一定的物质的、经济的关系,又体现一定的心理的、思想的关系。此外,社会中还有与各基本领域相联系的各种社会现象,如教育、语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