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星模型:玻尔假定,氢原子核外电子是处在一定的线性轨道上绕核运行的,正如太阳系的行星绕太阳运行一样。
定态假设波尔假定,氢原子的核外电子在轨道上运行时具有一定的、不变的能量,不会释放能量,这种状态被称为定态。能量最低的定态叫做基态;能量高于基态的定态叫做激发态。量子化条件玻尔假定,氢原子核外电子的轨道不是连续的,而是分立的,在轨道上运行的电子具有一定的角动量(L=mvr,其中m为电子质量,v为电子线速度,r为电子线性轨道的半径),只能按下式取值:L=n(h/2π)n=1,2,3,4,5,6。。。。。。。跃迁规则电子吸收光子就会跃迁到能量较高的激发态,反过来,激发态的电子会放出光子,返回基态或能量较低的激发态;光子的能量为跃迁前后两个能量之差1913年英国剑桥大学的学生N·Bohr提出了一个假设,成功地解释了H原子光谱。
1、基本思想:
①承认卢瑟福的原子天文模型放弃一些经典的电磁辐射理论把量子的概念用于原子系统中2、玻尔的三条假设:
①原子系统只能存在于一系列不连续的能量状态中(E1、E2、E3···),在这些状态中,电子绕核作加速运动而不辐射能量,这种状态称这为原子系统的稳定状态(定态)频率条件:当原子从一个定态跃迁到另一个定态时,发出或吸收单色辐射的频率满足:只有当原子从一个较大的能量En的稳定状态跃迁到另一较低能量Ek的稳定状态时,才发射单色光,其频率:反之,当原子在较低能量En的稳定状态时,吸收了一个频率为n的光子能量就可跃迁到较大能量Em的稳定状态。
③处于稳定态中,电子绕核运动的角动量满足角动量量子化条件假设1是经验性的,它解决了原子的稳定性问题;假设2是从普朗克量子假设引申来的,因此是合理的,它能解释线光谱的起源。假设3表述的角动量量子化原先是人为加进去的,后来知道它可以从德布罗意假设得出;结论:电子轨道是量子化,能量是量子化的,能量最低的状态叫基态,其他状态叫做激发态。
定态指的是氢原子的电子在第一层轨道上,激发态是指氢原子的电子从第一层跃迁到第二层或者第三层,处于激发态,有莱曼线系,布拉克线系,帕邢线系等。
在波尔理论中,定态是指电子在某一定量子状态下的能级,这个状态是稳定的,而且电子不会发生能级转移。每个定态都有一个特定的能量值。
激发态则指一个电子从一个定态跃迁到另一个定态时所处的状态,这个状态并不是稳定的,而是具有一定寿命的。在激发态下,电子处于一个不平衡状态,经过一段时间会退回到原来的定态。激发态的能量通常高于定态的能量。
定态和激发态在波尔理论中有以下区别:
1. 定态:指的是电子处于原子中的稳定状态,其能量是确定的,电子不会发生跃迁。定态的能量和电子的轨道半径是唯一确定的,由其主量子数n决定。
2. 激发态:指的是电子从一个低能级跃迁到一个更高的能级上,其能量不稳定,电子可能会回到原来的能级,释放出光子。激发态的能量和电子的轨道半径不是唯一确定的。总的来说,定态是电子从未激发状态到激发状态的基态,而激发态则是电子从一个能级跃迁到另一个更高的能级的状态。
在波尔理论中,定态和激发态的区别在于其所处的能量状态不同。
1. 定态是指电子的能量状态固定在某一个特定值上,它的能量是稳定的,不会发生变化。这样的电子通常是在原子的基态中存在。
2. 激发态是指电子的能量状态并不是固定的,而是处于较高的能级上,在这种状态下,电子会不断发生能级跃迁等行为,对应的原子会处于激发状态。
3. 总之,在波尔理论中,定态对应于原子的稳态能量状态,而激发态则代表了原子的非稳态能量状态,两者有着明显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