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大门的每天看10小时大门,看10年也不会成保安方面的专家。
从这个例子就可以看出,学习不是堆砌时间,而在你怎么学。多久能达到较低层次的交流?需要的时间短的超乎你的想象,对于一般人来说,一星期差不多。为什么这么短?因为频率。在语言的运用中,有些单词使用频率特别高。根据牛津英语语料库的统计,使用频率最高的25个单词,占到了一本普通出版物字数的三分之一;最常用的100个单词,占一本普通出版物字数的一半。也就是说,掌握最常用的那部分单词的用法, 会让你很快进入交流状态。掌握500个单词,翻开一本书,大部分单词就是认识的了。再就是根据应用场景学句子。把最常见的应用场景,比如打招呼,点菜,买票,订房间等涉及的句子都掌握。掌握几十个常用场景涉及到的句子,就能进行简单的交流了。就是这么简单。而且这个法则不仅适用于英语,而且适用于任何语言。怎么学效率最高?但是如果想达到较复杂,较深层次的交流,就不能满足于五百单词几十个场景了,需要扎扎实实的学。每天十小时,让我想起了10万小时定律。美国学者和畅销书作家格拉德威尔说,世间没有天才,任何人在一个领域浸淫十万小时,都能在这个领域成为别人眼里的天才。这个定律,给人一种假象,就是只要攒够了时间,自然就能成专家。事实不是这样。看大门的看十年,成不了看大门的专家,而我们学英语,从小学开始到大学毕业,也该有1万小时了,绝大部分人不是专家级。可见要成为专家,除了花时间,还有别的要求。那个要求就是,走出舒适区。首先我们了解一下舒适区三圈理论。舒适区:没有难度的,习以为常的知识,学习区:有点难度,但不至于引用不适的知识,恐慌区:难度太大,超出能力范围的知识,强行学习会引起强烈不适,以至于放弃学习。对于初级的英语学习者,简单句就在学习区,而各种从句就在恐慌区。简单句没掌握好,勉强学从句的话,就会引起极度不适。现今大多数恐惧英语学习的人,都是在以舒适区的水平,学着恐慌区的东西。也就是说,基础不好,和现在学的东西差距太大。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因为喜欢呆在舒适区是人的天性。不要以为这句话危言耸听,想想自己,看看身边人,多少人在毕业后没有学会一样像样的技能?多少人在技能方面一直吃老本儿?呆在舒适区里安逸,舒服,但是人不会成长。正常的学习顺序是,致力于学习区的知识,扩大自己的舒适区。所以,真正的学习,不是原地踏步走,而是一直在学习区中学习,扩大自己的舒适区。你不要要付出时间,还要让时间付出的有意义。
如果代入我的方法,一天10小时,如果全部用来学英语,1年可以考取六级。
首先,1-3个月,每个月记忆2000个单词,3个月后拿下6000词汇量。
这是第一步。
然后4-6个月,拿下800短句+2000短语,能背诵并且默写。因为有了词汇基础,短语可以非常轻松拿下,并且第六个月最后花10天将短语句型转换成语法。
这是第二步。
最后是7-12个月,共六个月的时间,大量由浅入深的阅读外语名著,以及听力训练。
很多人连第一步都过不了关,因为他们一边记忆单词,一边忘记,而我就能突破这个问题。
与其夸夸其谈,不如老实实践。我之前带自己一年级的孩子,利用学习之余的时间,用10个月,就拿下1500+英语高频词汇。这个过程需要很周详的复习计划。
在我看来,一些图像记忆、散发思维记忆、句子记忆、前缀后缀记忆,等等花巧的方法,都没有一根烂笔头努力复习有用。而关键就在于,如何组建有效严密的复习计划。具体方法,有兴趣可以到我历史文章里看。
楼主如果只是想达到简单交流的话,我建议去国外的语言学校学习吧, 我始终认为,语言最关键的是环境,去国外的话,在语言环境的逼迫下,每天沉浸在十多个小时全英文的环境中,你会发现你的英语进步明显,你的学习动力也会大大提升,差不多2~3个月的时间,绝对能达到与外国人交流的水平,本人有亲自去国外的语言学校学习过,效果提升明显
➠ 呵呵,就算你基本零基础,每天10小时英文的话慢点2年,快点1年
➠ 但是每天10小时哦,吃饭和休息时间不能算
➠ 每天重复做几件事,背单词,短语,句型然后就是盲听录音在背诵录音短文,从VOA Special开始
➠ 一年后和老外聊聊没问题
这问题不严谨啊,打个招呼型的交流,还是学术上的交流?程度不一样,时间跨度也天差地别。简单的寒暄几句,可能几天的学习就会了。去旅游订房问路点餐,也许要用月计。谈天论地聊古评今,那可能得花上一辈子去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