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节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汉初。
传说,汉高祖刘邦的爱妃戚夫人被吕后残害后,侍奉戚夫人的宫女贾某也被赶出宫,嫁给贫民。贾某传言:在皇宫中,每年九月九日,都要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就能长寿,后来这一习俗传遍民间。此习俗源自东汉。传说东汉的时候,有一个叫桓景的人,跟随方士费长房学习道术。一天,费长房对他说,九月初九这一天将有灾难降临在他家乡,他应立刻回家,只有让乡亲们每人都在胳膊上系一个绛紫色的袋子,里面插上茱萸,然后全都外出登高,饮菊花酒,才能躲过这场大灾难。桓景听从了师傅的话,在九月初九这一天,让家乡人全部外出登高饮酒。晚上回家的时候,发现家中的鸡、狗、牛、羊全已死了。费长房说这些动物代家乡人受祸了。从此,重阳登高饮菊花酒的习俗便流传至今。重阳节,为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日,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易经》中把“九”定为阳数,“九九”两阳数相重,故曰“重阳”;因日与月皆逢九,故又称为“重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