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李四光的新华夏构造体系,燕山山脉早于太行山脉。
燕山山脉(广义)属内蒙古台背斜和燕山沉陷带。北部稳定上升,南部大量沉降。燕山沉陷带震旦纪地层极发育,沉积中心的蓟县、遵化一带厚度达万米以上。中生代末发生强烈构造运动,褶皱成山,故称此期造山运动为“燕山运动”。燕山为侵蚀剥蚀中山,山体呈东西走向,海拔500~1500米,北高南低,向南降到500以下,成为低山丘陵。有云雾山、雾灵山、都山、军都山等,主峰东猴顶2293米。山地中多盆地和谷地,如承德、平泉、滦平、兴隆、宽城等谷地,遵化、迁西等盆地,是燕山山脉中主要农耕地区。燕山运动初步奠定了中国东部的现代地貌。李四光提出的新华夏构造体系包括三条隆起带和三条沉降带,除了其中的第一沉降带和第二沉降带外,都在燕山期开始发育。比如,作为第二隆起带南段的东南丘陵就是在这一时期得到充分发育的,当时是比高得多的山地。作为第三隆起带的大兴安岭、太行山、雪峰山等分隔开中国大陆地貌第一级和第二级阶梯的近南北向的山地也开始发育。
燕山和太行山同样是我国的古老山脉,非要说那个更古老,就是太行山山脉,我们刚上学不太久,就在课本上学到了《愚公移山》,指得就是太行、王屋二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