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星分类一般有两种,按照质量分类和按照演化阶段或者外观分类。
如果按照质量分类的话,具体则看恒星最终能演化成什么,一般如下;小于太阳质量的(但必须大于0.08倍太阳质量):红矮星——宇宙中尚无此类恒星死亡的残骸小于8倍太阳质量的:中等质量恒星——死亡后为白矮星。大于太阳8:大质量恒星——死亡后成为中子星。大于太阳50倍质量的:超大质量恒星——死亡后成为黑洞。按照演化阶段分类的,根据质量不同,恒星演化过程也不同;小质量恒星:星胚——主序星——熄灭中等质量恒星(太阳):星胚——主序星——红巨星——白矮星(死亡残骸)大质量恒星:星胚——蓝超巨星(主序星)——红超巨星——超新星——中子星或者黑洞(死亡残骸)恒星胚:恒星胚即恒星开始燃烧之前的胚胎,由星云在引力作用下逐渐聚集形成。主序星:主序星,即内核只发生氢聚变的恒星。根据恒星自身质量不同,主序星阶段的持续时间从几百万年到数万亿年间不等。质量越大,主序星阶段越短。蓝超巨星:蓝超巨星即大质量恒星的主序星,由于此类恒星能量喷发速率极快,恒星表面温度很高(通常在2万度以上,太阳表面只有6000度),所以此类星体呈现蓝色或者亮白色。其实除了颜色和亮度不同外,与一般的主序星没有任何区别。红巨星:红巨星即中等质量恒星演化至氦聚变(氢聚变之后)的阶段。由于此阶段能量喷发速率大大提高,因此它的体积会比主序星阶段膨胀数百万倍以上,由于体积膨胀,热量散发更快,表面温度降低,所以呈现红色。红超巨星:红超巨星即大质量恒星进入氦聚变或者更高等级的核聚变(例如碳聚变)阶段。恒星能量的喷发速率将极大的提高,导致恒星体积膨胀数千万甚至上亿倍。但仍然因为体积膨胀,表面热量散发更快,温度降低,所以仍然呈现红色。白矮星:中等质量恒星最终的演化产物,演化到这个阶段时它已经不能再称为恒星了。超新星:大质量恒星以超新星爆发来结束自己的一生,从引发超新星爆炸时起,它就不能再被成为恒星了。
公元前2世纪,希腊天文学家伊巴谷把人眼可以看见的恒星按照亮度和暗度划分了不同的等级。
他把看起来最明亮的20颗恒星称作一等星,把看起来最黯淡的恒星称作六等星。其他的恒星分别按照不同的亮度和暗度,分成二等星、三等星、四等星和五等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