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明确一下“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是什么。 它是“持有至到期投资”里的明细科目。“持有至到期投资”是资产类的账户,所以“持有至到期投资——成本”和“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都是你的
资产
。“成本”表示债券的票面价值。有时候你买债券花的钱可能比票面价值多,或者少,这时用“利息调整”来记录多或少的部分。等式如下: 你的投资 = “成本”借方余额 + “利息调整”借方余额 看一个例子,乙公司发行了5年债券,面值1250,每年支付给你59元的利息。现在,甲用了1000元买入债券。 购入债券时的会计处理: 借:持有至到期投资——成本 1250 贷:银行存款1000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250这时,“甲的投资”=1000,“成本”借记方的余额=1250,“利息调整”借记方的余额=-250,等式成立。再解释一下债券的实际利率。 还是这个例子。乙公司发行了5年债券,面值1250,每年支付给你59元的利息,现在你只要花1000元就可以买到。假如,每个人都去买了这个债券,那么所有人的1000元都能在5年内转换为这样的现金流:每年拿到59元利息,最终收回本金1250。就相当于把钱存到了乙公司这个“银行”,那么这个产品的等价“利率”r就可以这样算: 1000(1+r)^5=59(1+r)^4 + 59(1+r)^3 + 59(1+r)^2 + 59(1+r) + 59 + 1250 也就是说,你一开始就把1000块存入利率为r的银行,和一开始把1000块交给乙公司,然后每年都把利息存到该银行,最后的收益是等价的。我们把这个利率称为债券的实际利率,根据这个利率算出来的利息称为实际利息。 通过那个式子可以算出来r=10%。 接下来,看一下摊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投资额是通过利息来调整的,所以我们不改变“成本”而通过改变“利息调整”来调整投资方的投资额。甲投资给乙1000元,第一年的实际利息是100元,而乙只支付给甲59元,少掉的41元去哪儿了呢?乙说,先欠着,最后再一起还你,于是把这41元计入到甲的投资里面,所以第一年结束时甲的投资额变成了1041元。确认实际利息收入的会计处理: 借:应收利息 59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41 贷:投资收益100 上面的“投资收益”是甲的投资额由
实际利率0.1
产生的实际利息100元。借记“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是因为100元的投资收益里有41元进入到投资中。这时,“甲的投资” = 1250-250+41 = 1041接着,第二年,实际利息就是1041*0.1=104.1元,记住,实际利息永远是由甲当年的投资额产生的。乙还是只付了59元,它又欠了甲45元,甲的投资额就变成了1086元。 接下来的三年重复这个过程,到第五年的时候,甲拿了59元的利息,在乙处的投资变成了1250元,这时,“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的余额为零,它的使命完成了。乙把这1250元给了甲,两人就结清了。 最后,简单地说,“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依据每年的到手利息和实际利息调整你的投资额,最终的目的是把自己调整到余额为零,使得:你的投资额 = “持有至到期投资——成本“ = 债券的票面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