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御览之宝"是清代乾隆皇帝的御用玺印之一,材质和钮形可能会有所不同。它是八枚"乾隆御览之宝"中最大的,印面为11.7cm见方,钮为三螭龙形状。此外,“乾隆御览之宝”、“石渠宝笈”、“三希堂精鉴玺”、“乾隆鉴赏”、“宜子孙”被合称为“乾隆五玺”。
在乾隆十一年(1746年),乾隆皇帝对前代皇帝御宝进行了重新考证排次,将其总数定为二十五方,并详细规定了各自的使用范围。这二十五方御宝分别为:大清受命之宝、皇帝奉天之宝、大清嗣天子宝、皇帝之宝二方、天子之宝、皇帝尊亲之宝、皇帝亲亲之宝、皇帝行宝、皇帝信宝、天子行宝、天子信宝、敬天勤民之宝、制诰之宝、敕命之宝、垂训之宝、命德之宝、钦文之玺、表章经史之宝、巡狩天下之宝、讨罪安民之宝、制驭六师之宝、敕正万邦之宝、敕正万民之宝、广运之宝。其中,清代乾隆御用玺印中唯一铜质宝玺——铜点金异兽钮“乾隆御览之宝”,曾在2018年北京保利春拍以9650万元落槌,加佣金最终以1.10975亿元成交。
扳指古已有之,现在大众说的扳指其实是指满清时期旗人戴在手上的饰物。扳指的前身叫做韘(shè)。《说文》曰“韘,射也”,说明此器为骑射之具。韘初见于商代,在春秋、战国的时候就十分流行使用扳指了。韘初见于商代(公元前17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在春秋、战国(公元前8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的时候就十分流行使用扳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