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保金按照被保障家庭月人均收入低于当地低保标准之间的差额确定。
计算公式为:家庭月低保金=(当地低保标准-家庭月人均收入)×保障人数。家庭月人均收入与当地低保标准的差额低于当地低保标准20%的,按照当地低保标准的20%计算。
同一家庭中既有城镇居民又有农村居民的,按照家庭实际常住地相应适用城市或农村低保标准。
特殊对象的低保金,按照下列规定计算
(一) 低保家庭中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本人每月增发低保标准的10%:
1 、70周岁以上的老人;
2、在校就读的义务教育阶段学生;
3、独生子女家庭中达到法定退休年龄的父母,未成年独生子女;
4、单独生活的居民;
5、归侨;
6、少数民族居民。
低保家庭中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本人每月增发低保标准的20%:
1、80周岁以上的老人;
2、持有《残疾人证》的残疾人;
3、父母一方死亡的单亲家庭未成年子女;
4、独生子女死亡且达到法定退休年龄的父母;
5、幼儿园学童、在校就读的高中生和大、中专学生。
低保家庭中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本人每月按照低保标准的130%发放低保金:
1、无生活来源、无劳动能力又无法定赡养人、扶养人或抚养人的人员;
2、持有一、二级残疾人证的重度残疾人;
3、患有恶性肿瘤、尿毒症、白血病、器官移植及国家、省、市规定的其他特殊病种的人员。
是根据家庭人均收入及当地物价水平来确定的。
1. 低保金的计算方法是根据家庭人均收入及当地物价水平来确定的。
2. 每地区的低保标准不同,低保金额也不同。一般来说,低保金额是根据家庭人均收入(或者家庭总收入)以及当地物价水平等因素作为基础,按照一定比例进行计算而来的。
3. 除了收入和物价,低保金的发放还与家庭人口、居住面积等因素相关。此外,随着社会发展和物价上涨,低保标准也在不断调整升级,以满足更多人的基本生活保障需求。
是按照当地政府规定的最低生活保障标准计算的。每个地区的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会根据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口情况等因素而不同,所以低保金的计算方法也会因地区而异。在我国,低保金是指政府为保障特困人员的基本生活而提供的一种最低经济保障制度。低保金的计算方法是由当地政府根据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以及特困人员的基本生活需求等多种因素确定的,一般来说,低保金会根据家庭人口数量、家庭成员的年龄和健康状况、当地的消费水平等因素来计算,并且每年都会有相应的调整。除了最低生活保障金之外,有些地方还提供其他形式的低保支持,例如住房、医疗等补贴。
低保金的计算方法因地区而异,一般是按照当地的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和家庭人口数来确定。
以下是一般的计算方法:
1.确定家庭人口数:包括申请人及其家庭成员,一般包括配偶、未成年子女、年满18周岁但无法独立生活的子女、父母等。
2.确定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根据当地政府规定的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来确定低保金的数额。
3.计算低保金数额:低保金数额一般是根据家庭人口数和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相乘得出。例如,某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为每人每月1000元,一家四口申请低保,则低保金数额为1000元/人/月×4人=4000元/月。
需要注意的是,不同地区的低保标准和计算方法可能会有所不同,具体情况可以咨询当地的社会救助机构或政府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