闵行之名 最初出现时,其区域仅指的是 如今的江川路街道部分地区,即横泾港汇入黄浦江处两侧,其中心位置在横泾港和沪闵路之间。 1960年1月将闵行划为上海市的一个行政区后,“闵行”成了区名,闵行镇成了历史政区,当地人约定俗成地将闵行镇这块地方称为 “老闵行”。
明弘治年间(1488-1505)闵行已成集市,名曰 “敏行市”(《弘治上海志·市镇》),是 最早的地名记载,迄今已有500多年,亦称“敏航”“闵港”(《明史·张经传》)。明正德七年(1512)的《松江府志》已记载为“闵行市”,为闵行有文字记载之始。正德十五年(1520)松江府水灾绝收,横沥、沙冈、竹冈因地势高亢有收,附近灾民多到闵行贸易,闵行日趋繁盛。
嘉靖三十四年(1555)三月,明总督张经令游击将军邹继芳、总兵俞大猷、参将汤克宽分屯闵行、金山卫、乍浦,联防御倭。
1630年版《崇祯松江府志·兵防》首记 “闵行镇”。
1663年版清《康熙松江府志·兵防》与所附《松江府海防图》均记“闵行镇”。 明末清初时的闵行镇,既是上海县商贸集镇,又是府城松江的军事重镇。随着形势和社会经济发展、清乾隆八年(1743)的《大清一统志》和乾隆十五年(1750)的《上海县志》中,已记载称闵行为镇了。民国初清史馆编写的《清史稿》记载:“上海冲……镇四:吴淞、乌泾、吴会、闵行。” 闵行也成了清代上海为数不多的经济中心之一。
清宣统三年(1911)根据民政部自治章程建立 闵行乡, 闵行镇归其所辖。民国17年(1928)7月上海市、县分治后,改闵行乡为 上海县第一区(有3镇35乡)闵行镇仍归其所辖。
1937年沦陷后,上海县和闵行镇的区划屡有变动。至抗战胜利后才恢复原建制。民国35年(1946)11月,经江苏省民政厅批准,取消区公所体制,将上海县内42乡镇归并为21乡镇,闵行镇由县直接管辖。 民国37年(1948)8月,上海县进一步扩并为 4乡6镇,并视事业繁简,将乡镇分为甲、乙两级, 闵行因是经济中心,定为甲级镇。
1945年8-10月上海县政府所在地(三林)
1959年12月2日,上海市人民委员会析上海县闵行、吴泾地区建 上海市闵行区。
1960年1月上海县撤销闵行镇建制。是年1月闵行区人委诞生(驻沪闵路213号),3月闵行区人委建闵行镇街道办事处(下称街道),4月闵行镇街道和一号路街道合并为一分社。
1961年9月闵行区人委撤销一分社更名为一号路街道。
1964年5月上海市人委撤销闵行区,原辖区域划归徐汇区,徐汇区人委将一号路街道、浦江街道合并为闵行街道。
1981年12月,国务院批复恢复闵行区。次年6月闵行区政府撤销闵行街道,同时建华坪路、碧江路街道。
1960年-1992年上海县政府所在地(莘建路张家花园)
1992年9月26日,国务院批复“同意撤销上海县和闵行区,设立新的闵行区,区人民政府驻莘庄镇,以原上海县和闵行区的行政区域为新的闵行区的行政区域”(《上海县年鉴·特载(1993)》),11月2日下午,在马桥影剧院召开干部大会,正式宣布 “撤二建一”。新闵行区政府驻 莘建路180号,1993年11月迁入 沪闵路6258号新址, 莘庄由此成为新闵行区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现今闵行区人民政府驻地莘庄镇鸟瞰
2000年10月闵行区政府撤销华坪路、碧江路街道,成立江川路街道其东南端正是高楼林立的现代化居民区,原有的明、清、民国住宅已于上世纪末拆除,历史上的闵行正在从人们的记忆中消失, 如今仅剩一个公交线路徐闵线的终点站“闵行”可供人追溯。
“闵行”的地名得名于“闵行镇”:闵行镇原名敏行市,在今闵行区南部,敏弘治时形成集市(一说嘉靖时有山东人闵其来沪游学,卒后葬此,故名)。
1930年置镇,1960年置区时,取境内镇名命名为“闵行区”。 “闵行”地名的文字记载,最早见于明弘治十七年(1504年)刻印的《上海志》,距今约500年。该志卷二《山川志·镇市》中称:“敏行市在十六保”。以后在历代松江府和上海县志书中有关闵行的记载逐渐增多,但也随之出现了一些失实之处。列举如下: 一、关于“闵行”镇的由来 历代府、县志中,开始时关于闵行名称来历问题均未涉及,直至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刻印的《上海县志》中才称:“闵行镇以姓得名”。此后的一些志书都存此说,但未提供依据。至民国七年((1918年)出版的《上海县续志·古迹·冢墓》中“隐士闵其墓”的释文却出现了如下的记载:“在二十一保一图(民国《上海县志》更正为十六保十八图——笔者),横沥启秀桥北。其,山东人,嘉靖间游学来沪,卜居黄浦之滨,殁后葬此。闵行镇以此命名。镇八景之一,曰闵墓蒹葭。乾隆初图册载有户名。”此说遭到闵行镇人黄艺锡的否定,在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由黄编辑刊印的《闵行诗存·跋》中说:“闵行之名见于张经传,当时误“行”为‘港’,事见嘉庆《上海县志》”。明张鼐《吴淞甲乙倭变志》“嘉靖三十五年丙辰五月初一日,倭船五十余自吴淞入上海,十九日五更乘潮南下,直抵闵行”。是闵行之名已见嘉靖年记载,《上海县续志》乃称:“‘闵其,山东人,嘉靖间游来沪,卜居黄浦之滨,殁后葬此,闵行镇以此命名。盖传文之误矣’”事实上,“闵行”二字在明正德七年(1512年)刻印的《松江府志》中就已出现。因此,可以肯定,它与名不见经传,游学来沪,死后葬此的闵其是毫无关系。所谓的闵行镇八景之一的“闵墓兼葭”,在清乾隆年间黄家锟和道光年间李媞二人各自所作的专写闵行的“申江十景”诗中,以及同一部《上海县续志》的《名迹·古迹》“闵行乡(实为闵行镇——笔者)十景”中均未包括此景,说明闵其在闵行的影响并不大。说“闵行镇以此(指闵其姓—一笔者)命名,缺乏依据。当然,这并不否定“闵行镇以姓得名”,但是,它的来龙脉,现无法考证。
历史沿革,闵行区得名主要是得名于闵行镇,闵行这个词的来源一直没有多少历史记载,1784年《上海县志》说闵行这个地名是根据人的姓名命名的,也许当时那个人叫闵行hang吧
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