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满周岁的儿童――襁褓
2-3岁――孩提
童年——总角,垂髫
8岁(男)——龄年
10岁以下――黄口
10岁(女)——髻年
12岁(女)――金钗之年
13—14岁(女)――豆蔻年华
13—15岁——舞勺之年
15岁(女)——及笄之年
15岁(男) ------- 志学之年
15—20岁——舞家之年
16岁(女)――碧玉年华
20岁(女)――桃李年华
24岁(女)――花蓓(信)年华
出嫁——标梅之年
30岁(女)――半老徐娘
20岁(男)――弱冠
30岁(男)――而立之年
40岁(男)――不惑之年
50岁――知命之年、半百
60岁――花甲,平头之年、耳顺之年,杖乡之年
70岁――古稀、杖国之年
77岁——喜寿
80岁――杖朝之年
88岁——米寿
80-90岁――耄耋之年
90岁――鲐(台,骀)背之年
99岁——白寿
100岁――期頣 ,人瑞
108岁——茶寿
古代男未前束发戴帽,二十岁才由辈其梳发并戴新帽, 纪念仪式称「冠礼」男13岁至15岁称舞勺
十四岁的女子称“二七”之年,取二七一十四之意。十五岁的女子称“及笄之年”,也称“既笄”、“笄年”。这个年龄的古代女子就已经到了结婚的年龄,《礼记·内则》有记载。
古代处于十三岁至十五岁的男孩称“舞勺之年”,这个时期的孩童开始学习文舞,舞勺则文舞也,“文舞”是古代宫廷的雅乐舞蹈,因其是为了歌颂古代帝王以文德治天下,以标榜当朝统治者的文德和授命于天,故称为文舞。
古代对十四五岁孩子称为豆蔻~
垂髫,古时汉族儿童不束发,头发下垂,因以“垂髫”指儿童。
孩提: 2~3岁的儿童。指代幼儿时期。
垂髫(tiao):三四岁至七岁(女)、八岁(男)的儿童(髫,古代儿童头顶自然下垂的短发)。
总角:八岁(女)、九岁(男)至十四岁的少年(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总丱’)。
豆蔻: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豆蔻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初夏还不是盛夏,比喻人还未成年,故称未成年的少年时代为“豆蔻年华”)。
束发:男子十五岁。(到了十五岁,男子要把原先的两个 总角解散,扎成一束髻)~
女子: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的女子为豆蔻,比喻人还未成年,故称未成年的少年时代为豆蔻年华
男子:13—15岁称为舞夕之年,所以14岁应该叫舞夕之年。
女子15是及笄
因为在古代,女子出嫁得比较早,一般在及笄之后就开始嫁人,所以在正式出嫁前,就得先找好婆家。因此,女子在十二岁到十四岁这个年纪的时候,就开始打扮自己,以求能嫁得如意郎君。
十四岁在古代的称呼是舞勺之年。古代不同年龄段的称呼不同,男女不同年龄段的称呼也不一样。比如十五岁女子叫及笄之年,而男子被称为束发之年,女子十五岁成年,十六岁被称为破瓜之年,而男子二十岁弱冠之年,女子二十被称为桃李年华,漂梅之年。
中国古代女子14岁称将笄之年。将笄是指古时十四岁的女子。古代女子十五岁就把头发梳拢来,挽一个髻,插上叫做笄的首饰,叫笄礼。而古代称14周岁的男孩子为志学。志学:为男子15岁,即14周岁。志学之年:因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15岁为“志学之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