灶 [zào]〈名〉(会意。从火从土。繁体从穴,鼀(cù)声。本义:用砖石等砌成,供烹煮食物、烧水的设备)
姓(拼音:xìng)是汉语一级通用规范汉字(常用字)。此字始见于商代甲骨文,古字形从女从生,生亦表声。姓本是整个氏族的称号,表明一种血缘关系,留有母系氏族社会的痕迹。“姓”用作动词,指以……为姓。“姓”后来又用来指官吏、平民,例如“百姓”即百官,又可指老百姓;平民的含义一直保留到现代。
“氏”读音:shì ;zhī
释义:[ shì ]古代“姓”和“氏”分用。姓是总的,氏是分支,后来姓和氏不分,可以混用;古代称呼帝王贵族等,后称呼名人、专家。
[zhī]见“月氏”,汉代西域国名。
读音是zào
灶头
[ zào tou ]
基本解释
灶头 zàotou 〈方〉∶烧饭的灶
详细解释
方言。用砖泥等砌成的厨房用灶。
《人民文学》1977年第7期:“有人说,那麦沟像枪打出去的,笔直一条线,田埂做的比灶头还光亮。”
灶。
《水浒传.第六回》:「回到香积厨下看时,锅也没了,灶头都塌损。」
灶这个字在汉语拼音中读作“zào”,声调是第四声。这个字是指用于烹饪食物的厨具,也可以指祭祀的火炉或供奉神明的地方。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灶王爷是居住在灶台上的神祇,被视为司掌家领域和家庭和谐的神灵。在传统习俗中,每年都要在农历腊月二十三日向灶王爷祭拜,祈求家庭幸福和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