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来源:
尧帝时期,黄河经常发洪水,尧帝派鲧治水九年没有成效。舜帝派鲧的儿子禹去治水,禹告别新婚四天的妻子踏上治水的征途,治水13年,曾经3次路过家门而不回,终于取得了成就。舜认为禹能够克勤克俭地为人民服务就让位给他。
解释:
克:能够。既能勤劳;又能节俭。
克:能够。既能勤劳;又能节俭。
成语出处:《尚书大禹漠》:“克勤于邦,克俭于家。”
成语繁体:剋勤剋儉
常用程度:常用成语
词性特征:中性成语
成语用法:联合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褒义
成语结构:联合式成语
产生年代:古代成语
成语正音:克,不能读作“kē”。
近义词:省吃俭用 艰苦朴素
反义词:无所事事 挥霍无度
成语例句:克勤克俭,无怠无荒。(宋郭茂倩《乐府诗集梁太庙乐舞辞撤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