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所在地原为清代的皇家园林——清华园。起初叫做清华学堂,后更名国立清华大学,新中国成立后正式命名清华大学。
清华一词来自东晋谢混作《游西池》诗,有“景昃鸣禽集,水木湛清华”,意指“夕阳斜照,鸣叫的鸟儿归林;清澈的水色与华美的草木,已经淹没在暮色之中。”原为感叹时光流逝之意。后引申出“水木清华”一词,并赋予“池水清澈,树木华美”之意。
明万历年间建皇家园林清华园,后废。清康熙年间建熙春园,后分为近春园、熙春园两部,咸丰帝为熙春园亲书匾额改为“清华园”。
1910年,游美学务处将附属肄业馆改为学堂,依据所在地而定名“清华学堂”。
1912年更名为清华学校。
1928年6月,南京国民政府掌控北京后准备改办大学,对罗家伦校长的委任状中定名为“清华大学”,未加“国立”二字,后经罗多次争取,定名为国立清华大学。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正式命名为“清华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