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用是相对具体化的,但是有共通性;
就如何进场而言,可以选择两种方式:
1.选择合适的代理商,代理商在超市拥有渠道商资格,可以比自己做拿到更低的费用标准,相对进入成本低些,一般代理商会买断货物所有权,在代理商资信良好的情况下,可以部分解决厂商自己进场引发现金流速过慢的问题。缺点在于可能丧失市场主控性,一般新品厂商不掌握渠道的时候经常会遇到定价权遭代理商抢夺,出现客大欺店的现象。不过,在产品进入成熟期前都不是什么要命的问题,进入成熟期后,这样的问题却非常要命。
2.选择自己进场,自己向超市备案注册,成为其供应商,一般需要招聘一位有过超市渠道经验的专业销售人员来主导此过程的,这是一个繁琐的过程,其中往往涉及到繁多的环节及颇高的隐性成本,如果产品毛利不高或产品链不够长,单品数量不足未来消化此部分成本将非常吃力,好处在于可以基本控制定价权,但此模式需要相对雄厚的资金基础,还会面临前面所说的现金流速过慢的问题,另外由于没有遭受货权买断,可能会面临产品滞销或各种其余原因导致的产品退回等因素,市场性风险因为货权没有随货款同时交互转移而被放大。
费用方面,一般分为显性与隐形两种;显性费用一般为货架租金,销售佣金,店内广告费用,条码使用费,以及店庆中的折扣导致的营业额损失,物流链费用,电子订单系统使用年费,节日促销时的地丢展位费,独立货架展位费用,部分超市还有周年庆回佣,店庆回佣,这部分普遍相当于零售价的15%-40%;隐形费用包括进场过程中,经营过程中主要体现在货架位置等方面的调整上,所涉及到一些或部分相关人员的主动或被动的吃拿卡要等等,没有足够的单品数或销量来分摊此部分费用将极大的吞噬厂商利润,代理商优势在于其便于拿到较低显性费用标准,以及由于经营品目多而可以较好的分摊隐形费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