称素是因为不用红色。
素三彩是在涩胎上以彩釉填绘早已刻划好的纹样,再经低温烧成。与唐三彩、宋三彩制作工艺相似,惟涩胎成瓷。
素三彩釉色除黄、绿、紫外,尚有黑、白。因不用红色,故称素三彩。素三彩始于明代,正德时已极为精致,清代康熙年间最为盛行。
扩展资料:
明代景德镇烧制的素三彩瓷始见于成化时期,以正德时期的素三彩器最负盛名。其制作方法是在器物的瓷坯上刻划出图案花纹,不施釉,高温烧成素瓷,再满施某种色釉。
然后剔出图案部分,填以所需各种色彩(或在素坯上分别用各种色彩涂施于各相应部位),以低温第二次烧成。
嘉靖以后,也有素三彩烧造,但更多的是釉上红、绿、黄三彩和青花五彩,还有多种色地套叠的彩器,十分好看。
康熙时素三彩较为盛行,它是在明代中期三彩器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并有所创新,在色彩上除多见的黄、绿、紫外,更增加了釉上蓝色,工艺上也更加多样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