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南包括铜陵、芜湖、马鞍山等市的部分地区和池州、黄山、宣城三市,共计15个区,16个县,1个县级市。皖北地区共辖宿州、淮北、蚌埠、亳州、阜阳、淮南6个地级市(辖15个市辖区)、1个县级市、17个县。
皖南:
1、芜湖: 镜湖区、弋江区、鸠江区、三山区、芜湖县、繁昌县、南陵县。
2、马鞍山:雨山区、博望区、花山区、当涂县。
3、铜陵:铜官区、义安区、郊区 。
4、池州:贵池区、东至县、石台县、青阳县。
5、黄山:屯溪区、黄山区、徽州区、歙县、休宁县、黟县、祁门县 。
6、宣城:宣州区、宁国市、郎溪县、广德县、泾县、绩溪县、旌德县。皖北:
1、宿州:埇桥区、萧县、砀山县、灵璧县、泗县。
2、蚌埠:蚌山区、龙子湖区、禹会区、淮上区、怀远县、五河县、固镇县。
3、淮北:相山区、杜集区、烈山区、濉溪县。
4、亳州:谯城区、涡阳县、蒙城县、利辛县。
5、阜阳:颍州区、颍东区、颍泉区、界首市、太和县、临泉县、阜南县、颍上县。
6、淮南:田家庵区、大通区、谢家集区、八公山区、潘集区、凤台县、寿县。扩展资料皖北地区包括安徽省长江以北地区,现代皖北指淮河以北地区。皖北北部与黄河决口扇形地相连,南部与江淮丘岗区隔淮河相望。皖北地处安徽省北部,东靠江苏,南接皖南,西连河南,北望山东。皖北地势以平原为主,地势平坦。仅东北部有石灰岩残丘分布,其余均属平原地貌。拥有广袤的淮北平原,辖江临海,扼淮控湖。土地面积39149平方公里,占安徽省全省土地面积的33.3%。耕地面积3206.5万亩,占安徽省耕地面积的47.8%。
皖南地区 历史上 以长江为分界线 将安徽省划分为两个区域:
一是皖北地区;另一是皖南地区。 皖南地区 包括芜湖、宣城、马鞍山、铜陵、池州、徽州(黄山市)六市,皖南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人文景观丰富,是安徽省重要的经济和旅游中心。 皖南行署 (省级) 1949--1952年 1949年5月13日设皖南行署(省级),在徽州屯溪市(今黄山市屯溪区)设立皖南行署区,同年7月行署驻地迁往芜湖市。 皖南行署范围为安徽省长江以南地区。
1952年8月7日与皖北行署合并重建安徽省。
皖南地区具体是指黄山,芜湖,马鞍山,铜陵,宣城,池洲
芜湖市在地貌上属长江中、下游平原的组成部分,由阶地和河漫滩构成的平原为主。广阔平原上散落着零星的低丘和残丘,其中最高者是濒江而立的四褐山,海拔仅132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