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明岛唐代以前是不存在的,直到公元618年,在今天的吕四渔场南面堆积出来了两个沙洲,称东沙、西沙,这便是崇明岛的前身。
到北宋时期,在1025年,在东沙洲西北又堆出来一个沙洲,称姚刘沙,渐渐的与东沙相连。
1101年,姚刘沙西北50里又堆积出来一个沙洲,取名三沙洲。
在这几个沙洲出现之后,附近水域的泥沙淤积速度开始加快,到元朝时又相继涨出营前沙、马驮沙、张蒲沙等10余处沙洲。与此同时上海市区、闵行区、浦东新区也逐渐被沙子堆了出来,元朝政府在今天上海市区的位置上设置了上海县,而在上海县之上则设立松江府。
明朝期间涨出的沙洲就更多了,总共涨出可马鞍沙、陈恩沙、高明沙、小阴沙、长沙、袁家沙、响沙、高头沙等30余沙洲。
不过沙洲的大量出现也加快了该水域的水流,尤其是洪水泛滥期间,这里的水流非常快,许多沙洲也因此被长江水冲毁,该地区的沙洲是不断地出现,又不断地被冲毁,呈现出来回往复但总体淤积面积持续上涨的趋势。
直到明末清初前后,这个地方终于形成了一个长200里,宽40里的一个大岛,崇明岛的雏形就此出现了。
后来经过清朝和民国,崇明岛的面积不断扩大,到了解放前夕崇明岛的面积已经有现在的60%,到上世纪60年代以后,随着泥沙的不断堆积,崇明岛与西北部的几个沙洲连接了起来,而这几个沙洲是属于江苏省的,这也导致今天崇明岛西北的启隆镇和海永镇属于江苏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