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问题在刚上映的《小欢喜》中就提现出来了。这部剧中的很多情节无不反映出我们现实中的高考家庭,引起观众产生共鸣,让家长产生深刻的反思。所谓的“爱你”,请首先让孩子明白何为义务与担当,否则那也只是溺爱;所谓的“为你好”,请首先让孩子明白何为付出与回报,否则那也只是你认为的好;所谓的“个性与自由”,请首先让孩子明白常识与规矩,否则那也只是任性与无知。太多的家长都用固式思维去理解每个词的含义,理所当然的认为应该是怎么怎么样,迷失了本来的初衷,最后必然是一家抱团吃苦。
·怒其不争,恨其不成
在这部剧中海清饰演的方一凡的妈妈董文洁,是个焦躁、唠叨且易怒的母亲,也是一个典型的中国式母亲,其中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当儿子在学校打架犯事,文洁索性说“不要叫我妈,我不是你妈,我为什么要生你……”,这样的话大家是否似曾相识,在对孩子失望透顶的时候,身为家长的你们是否也这样抱怨过,那种怒其不争,恨其不成的感觉,是不是很熟悉?
·殚竭心力终为子,可怜天下父母心
“我们做的这些都是为了等将来你会明白,父母是永远不会害你的,你想成功只有高考……”不知道在很多年后当为人子女的我们也成为父母,是否也会用同样的话来教育我们的孩子。
确实,这便是一个普通家庭父母对孩子最后的交底,你要知道在这样的普通家庭里,要想出头只有靠高考。事实也是这样,高考是现如今最公平的竞争方式,在这个社会上,若是连高考都这关都过不了的人,还如何能在充满尔虞我诈的职场中立足?不成功,便成仁。
·来自孩子灵魂般的拷问:
“您觉得学历重要还是能力重要?”,同样的问题我们也问问自己呢?在我看来,学历是一块敲门砖,没有学历会走很多弯路,当然光有学历也不行,学历和能力应该是正比的关系。
而对于一个孩子而言,高考对于他们来说是迷茫的,高考就是我们的人生?高考就能决定一切吗?
其实每个孩子并不是生来就喜欢与父母作对,与老师为敌,相反的他们都曾对自己的未来怀着最热切的向往。叛逆期不是一种定期的生理变化,而是孩子如雏鸟般第一次展现对自己人生价值的定位却与父母背道而驰时,希望得到父母客观的评价和理解。但不幸的是,自诩园丁的父母一如既往的将其当作小树上长出的叉枝,毫不留情地替我们修剪得干干净净,并且认为这是一件毋庸置疑的事情。他们总是肆意为我们规划所谓的人生蓝图,并认为那是最合适我们的,却忘了问问是不是我们喜欢的。
2.最难适应的父母之爱:“软禁之爱”
陶虹在剧中饰演英子的妈妈宋倩,过于真实可怕,为了给女儿营造一个安静的学习氛围、也为更好监督女儿学习给女儿房间装了隔音墙,还在书桌前开了一扇透明的小窗方便监督女儿学习。生吞海参、每天吃药膳,就是为了让孩子多补脑,然后多做一道题,多背几个英语单词。妈妈的宗旨就是:奋斗在高考一线,埋头在书本之间,实力在清华上限,底线在北大保送!正是在这样的强压下,女儿终于也受不了,背着妈妈逃课去离异的父亲家玩自己最喜欢的乐高,还把妈妈早起为她炖的燕窝给爸爸的女朋友吃,妈妈看到这一幕内心是崩溃的……有道是爱之深责之切,这一段也是直戳我的泪点,我也为开始心疼这样的母亲,她在背后为孩子默默的付出换来的就是孩子的欺骗与不理解吗?当父母的到底应该怎样做?
其实那些封闭心灵之窗的孩子们身后总有一个不懂正确教育的家长,他们时而为孩子的错误歇斯底里的怒斥,时而因孩子的进步手舞足蹈的欢庆。在溺爱和棍棒下成长的孩子渐渐地已经对家长不再信任,慢慢地将自己封闭,画地为牢。“己所不为,勿施于人”,自己都无法达到的事情请为何要强求别人做到。“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变成了“逼子成虫、逼女成疯”,何其悲矣。“水往高处流”需要管道或沟渠作为桥梁,那父母和孩子良好的沟通就是接通水源的管道和沟渠,失去了这个桥梁就抓不住孩子的心理。误判、懊恼、急躁、无奈都无济于事,放任其发展更是一种愚蠢的做法。唯有一步步地帮助孩子推开心灵之窗,阳光方能缓缓照进来,滋润他们的心灵。
3.你走不出你的心房,那我就主动走进你的世界
剧中饰演季杨杨父亲的季胜利,在孩子最需要父母关怀的时候离开孩子去外地工作,父母一走就是六年,如今孩子高考父母突然回来要跟孩子一起住,造成孩子极度的不适应,在孩子眼里父母还不如从小陪伴他的姥姥、姥爷和舅舅亲。而父亲为了弥补对孩子这些年的陪伴,听到孩子喜欢开卡丁车,硬是亲身去体验了孩子的兴趣爱好,为了更加接近孩子,还注册了卡丁车论坛里面的账号,在里面以陌生人的身份与孩子近距离接触,可谓是下足了功夫。
如果家长们也能像这样走进孩子的世界,和孩子零距离的沟通,打开孩子的心灵的窗户,那么水滴穿石,我想再冷的心也会被融化,我们对孩子的教育也会事半功倍。
哀哀父母,生我劬劳。也许这一刻我们还对于父母爱的方式无法接受,但请永远铭记父母是世上最爱我们的人!
优秀的家长是和孩子一起成长
孩子上小学低年级时,家长还能辅导一下孩子作业,上了高中估计能辅导孩子学习的家长已经是极少数了。另外,高中生在校时间长,学习强度大,回到家就会想要休息一下。因此,孩子在家的时候,就不要再主动跟孩子说有关学习的事情了。
不问孩子有关学习的问题,家长可以通过其他方法去了解。可以多和老师联系,看孩子最近的学习状态和考试成绩。也可以看看孩子最近的生活状态,看思想上有没什么波动。
在孩子高中阶段,家长不需要督促孩子学习,而是保证孩子的后勤保障。
1.作为家长,一定要与老师进行沟通,促进老师对孩子的了解。
有些学生能够依靠自己的能力迅速引起老师的关注,但有些孩子性格比较内向或沉稳,往往不为老师所发现。这也不能完全怪老师,因为大多数老师要带两个甚至十几个班级,他不可能记住那么多学生。除了班主任,很多老师,特别是政史地老师很难得认识几个学生。
这容易使某些自尊心强和敏感的学生失望。考到重点高中的学生大多是初中时老师的宠儿,然而到高中后,竞争对手变多、变强了,老师可能一时没有青睐到他们头上来,他们就觉得自己不行了,放松对自己的要求,甚至自暴自弃。等到期中考试老师和自己发觉的时候,成绩已经掉了下来,浪费了不少时间,要想赶起来,困难很大。
所以家长要跟老师交流,可以谈谈孩子的成长历程、性格特征、初中时的学习和生活等情况,让老师迅速掌握孩子的情况,从而做到教育的时候有的放矢。
2.其次,一个好的家长一定要协助班主任做好孩子的教育工作。
家长要督促孩子不要乱花钱,要吃饭,不要总是吃零食、喝饮料。有的学生认为食堂饭菜不好,不爱吃正餐,对自己的身体造成危害。
家长要督促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不能晚上熬夜早晨不起来,要教育孩子认真写字、踏实完成作业……
3.家长还要全面而准确地估计自己的孩子,正确看待孩子的分数。
考试分数高,要引导孩子不要自满,山外有山,人外有人;考试分数不理想,应该心平气和地与老师、孩子一起研究存在的问题。既要与同学比,更要与自己比,比较前后几次考试,看是否退步,原因是什么。比较各科之间的成绩,看哪科是弱项,多花些时间补上。
4.最后,不管怎样,家长一定要多给孩子一点信心,做孩子成长的强有力的后盾。
由于孩子的个体差异,免不了成绩有好有坏,作为家长,应该给孩子信心,而不是一味的给他泼冷水,这样反而会使他对学习产生反感的情绪。
我们应特别要尊重孩子,多听听孩子的心声,不要一味地去斥责孩子,帮助他们分析存在的问题,寻找对策,那样孩子才不至于产生逆反心理,才愿意和你交流。面对行为习惯差的孩子,家长不应该一味的责备,更不应该放弃。要多鼓励,给他们以自信,培养他们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善于发现他们的长处,耐心地引导孩子正确地看待自己的不足,共同制订计划帮助他们改正缺点。
当孩子进入高三后,面对学习和考大学的压力,他(她)们的身心面临着很多变化。对日常生活中出现的问题会表现出莫名其妙的忧郁和烦恼,有时还会出现逆反或听不进他人的意见,在学习上遇到困难容易沮丧,考试遇到挫折更容易怀疑自己的能力等等。所以作为家长此时无声胜有声,要克制自己的情绪,充分尊重孩子的意见。让孩子有更大的生活空间,按照自己的想法行事。同时要更多地关心孩子的生活,认真倾听他(她)意见。而且要注意与孩子沟通的方式,不要翻旧账,不要损伤孩子的自尊心。在与孩子的交流中,最终的落脚点是要给孩子以期望和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