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萨斜塔是由于地基下面土层的特殊性而形成的。塔身一直垂直,但到了第三层,由于地基不均匀和土层松软,塔身开始倾斜,不得不在1185年暂时停工。
最新的挖掘表明,钟楼建造在了古代的海岸边缘,因此土质在建造时便已经沙化和下沉。
比萨塔的建造停止近1个世纪,直到1272年,工程继续,建造者想尽办法希望能够修正倾斜,因此刻意将钟楼第四层搭建成反方向的倾斜,以便补偿已经发生的中心偏离。
比萨斜塔是一座意大利比萨市的钟楼,建于12世纪初期。它之所以成为斜塔,是因为在建造过程中,地基只挖了3米深,而且建造过程中出现了地基不稳定的问题。这导致塔的一侧开始向下沉降,使得整个塔倾斜。虽然在建造过程中曾经试图修正,但最终仍然保留了倾斜的状态。现在,比萨斜塔已经成为了意大利的标志性建筑之一,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赏。
比萨斜塔始建于1173年八月,有著名建筑师纳诺皮萨诺主持修建。最初,塔高设计为100米左右。在建造头二层时,塔身一直是垂直的,但是到了第三层,由于地基不均匀和土层松软,塔身开始倾斜,不得不在1185年暂时停工。
发生倾斜的主要原因是建筑师对地质结构不太了解,土层强度很差,而用大理石砌筑的塔身又重又高,加上基础仅三米深,故造成了塔身的不均衡下沉,工程因此被迫停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