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兵游勇sǎn bīng yóu yǒng也作:散兵游卒褒贬色彩贬义结构并列释义散:分散的,离散的;游:游荡的,流动的;勇:清代指地方临时招募、不属于军队正式编制的兵卒。
指失去统帅而四处逃散游荡的士兵。也借指没有组织到集体中来而独自行动的人。例句古时候乡里的人们为了保卫村子,常常招募散兵游勇,以护卫乡里。引证每天三个一起,五个一股回到这里的溃散兄弟立刻都归入编制,不许一个人继续成为散兵游勇在各处闲荡。姚雪垠 · 《李自成》第一卷第一四章沿墙一溜都是卖参的散兵游勇,有蹲地下摆小摊儿的,有在手里拿着吆喝的。郭宝昌 · 《大宅门》十五近义词残兵败将溃兵游勇反义词坚甲利兵
是成语:散兵游勇,散带衡门
散带衡门解释:
指退官闲居或过隐居生活。
出处:
《诗经·阵风·衡门》:“衡门之下,可以栖迟。”
语法:
散带衡门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示例:
《晋书·何准传》:“充居宰辅之重,权倾一时,而准散带衡门,不及人事,唯诵佛经,修营塔庙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