邑读作yì。
“邑”,现代汉语规范一级字(常用字),普通话读音为yì,最早见于商朝甲骨文时代,在六书中属于会意字。“邑”的基本含义为城市,都城,如城邑、都邑;引申含义为旧指县,如邑人、邑庠。在日常使用中,“邑”也常做名词,表示诸侯的封地、大夫的采地。字源演变邑,最初见于商朝甲骨文时代,会意字。本义是人们聚居的地方,引申为“国都”、“封地”、“城市”。后来陆续在金文、楚系简帛、秦系简牍、说文中发现,“邑”字简体版的楷书从《说文》演变而来。
常用释义
1.
名〈文〉城市。
例词
通都大邑城邑都邑
2.
名〈文〉古代指县。
例词
邑志邑宰
3.
名〈文〉封地。
例词
食邑
详细释义
1.
京城;国都。
周公朝至于洛,則達觀于新邑營。
《书·召诰》
邑 [yì]的意思如下:
1、用作名词,意思是:国家。
2、用作名词,意思是:京城、国都。
3、用作名词,意思是:城市。
4、用作名词,意思是:封地。
5、用作名词,意思是:二一四部首之一。
6、用作副词,意思是:忧愁不安。通“悒”。
意思:城市,都城:城邑。都邑。组词造句:城邑。
1、要衡量土地的肥瘠来确定建立城邑。
2、就是耶路撒冷和犹大的城邑,并耶路撒冷的君王与首领,使这城邑荒凉,令人惊骇,正如今日一样。
“邑”是一个汉字,意思是城镇、市区,常常用于表示一个城市或镇的范围。在古代,邑也可以是一个行政单位。在一些地名中,也可以看到“邑”字的使用,如北京市的密云县城区古北口镇,即“古北口邑”。
在一些文化和历史遗址保护单位的名称中,也可以看到“邑”字的应用,如中国的“明城墙和明孝陵景区管理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