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是:家中有了能直言劝谏的儿子,家庭就不会破落。
1.出处说明:出自谚语“君有诤臣,不亡其国;父有诤子,不亡其家。”意思是国君有了能直言劝谏的臣子,国家就不会衰亡;父亲有了能直言劝谏的儿子,家庭就不会破落。
2. 译文:父亲能有敢对自己直言规劝、及时忠告的儿子,就不会犯大过错而披上不义的罪名。
3. 扩展资料《孝经》以孝为中心,比较集中地阐述了儒家的伦理思想。它肯定“孝”是上天所定的规范,指出孝是诸德之本,国君可以用孝治理国家,臣民能够用孝立身理家。它主张把“孝”贯串于人的一切行为之中,把维护宗法等级关系与为君主服务联系起来,认为“孝”要“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孝经》在唐代被尊为经书,南宋以后被列为《十三经》之一。在中国漫长的社会历史进程中,它被看作是“孔子述作,垂范将来”的经典,对传播和维护社会伦理、社会秩序起了很大作用。
意思是:家中有能劝谏的儿子,这个家就不会衰败。
参见《东周列国志》八九:妾闻君有诤臣,不亡其国;父有诤子,不亡其家,大王内眈女色,外荒国政,忠谏之士,拒而不纳。
译文:我听说君王有敢于劝谏的臣子,国家就不会灭亡;父亲有能劝谏的儿子,家族就不会衰败,大王在内耽于女色,对外荒废囯政,拒绝忠谏人的话不采纳。
家有诤子不败其家意思是家中有了能直言劝谏的儿子,家庭就不会破落。
诤[zhèng]汉语文字
诤,汉语二级字,读作诤(zhèng),⒈ 谏,照直说出人的过错,叫人改正:诤谏。诤言。诤臣。诤友(能直言规劝的朋友。亦作“争友”)。⒉ 〔诤人〕古代传说中的矮小人种。亦称“靖人”。⒊ 纷争,争:诤紊(争论是非)。
这句话的意思是:家中有一个敢于向父亲直言劝谏的孩子。这个家就不会败落下去的意思。
这句话的意思充分说明,家中有一个敢于向父亲直言劝谏的孩子,是多么的重要啊。他关系到整个家族的兴衰。如果父亲一言堂,不听孩子的谏言,这是家败的先兆啊!
这句话的意思是家中有了能直言劝谏的儿子,家庭就不会破落。
也就是说父亲能有敢对自己直言规劝、及时忠告的儿子,就不会犯大过错而披上不义的罪名。
出自《旧唐书》卷七十九
《旧唐书》天子有诤臣,虽无道不失其天下;父有诤子,虽无道不陷于不义;故云子不可不诤于父,臣不可不诤于君;
译文君王有敢于劝谏的臣子,国家就不会灭亡;父亲有能劝谏的儿子,家族就不会衰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