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刘禹锡的《酬乐天咏老见示》人谁不顾老,老去有谁怜。
身瘦带频减,发稀冠自偏。废书缘惜眼,多灸为随年。经事还谙事,阅人如阅川。细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公元836年(唐文宗开成元年),六十四岁的刘禹锡以太子宾客的身份分司东都洛阳;此时,他的同龄人白居易以同样的身份留居洛阳也已三年。终于相聚在一起,彼此都十分高兴。但白居易在写给刘禹锡的《咏老赠梦得》一诗中,表现出了对衰老的一种消极悲观情绪,刘禹锡便写了这首答诗。
光景不待人,须叟发成丝。 ——李白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陶渊明
(一)
冬夏回归弹指速,风呼雨骤历周旋。
人情冷热随时过,世态炎凉自古然。
荣辱盛衰成既往,亲仇恩怨弃流川。
修身益智多欢快,春色常留暖地天。
(二)
美好时光退休启,无约无束自由身。
朋友相聚千杯少,品茗垂钓品味高。
琴棋书画情趣雅,名山江河览无余。
天马行空任吾行,自由自在享天年。
(三)
今朝赤县远硝烟,雨顺风调罩世间。
穿靓吃鲜游九域,夏凉冬暖乐单元。
桑榆养老金额长,叟媪医疗保险全。
华夏和谐儿女孝,感恩尧舜享天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