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用“更”字代表夜!
三更就是半夜,、苏轼《艾子杂说》:“艾子浮于海①,夜泊岛峙(shì),中夜②闻水下有人哭声,复若人言③,逐听之.
①艾子浮于海:从前有个叫艾子的人,划者小船漂泊在海上.浮:漂.
②夜泊岛峙:“泊”停靠.“岛峙”耸立、矗立的小岛.中夜:半夜、深夜.
④鼍(tuó):鳄鱼.
【解 释】 从前有个叫艾子的人,划者小船漂泊在海上.天黑了,便停靠在一个耸立的小岛上.半夜里,忽然隐隐约约听见水下似乎有人在哭,接着又好象有人在相互对话,于是,便俯身聆听.
其中一个说道:“昨天龙王下诏,水族中凡有尾巴的统统杀掉,我是鳄鱼,怕砍头才哭,你是蛤蟆,没有尾巴,哭什么 ”“我是现在没有尾巴,我怕的是追究蝌蚪时候的事啊!”
古代用宵字代表夜。
宵有词语,宵夜;成语,通宵达旦,等等。
这一段时间是从夜暮开始,直至凌晨的寅时。按现代时是指晚17:01至凌晨5:00。
古代将这段时间分为五更。分别是:
头更(戌时)17:01——19:00,
二更(亥时)19:01——21:00,
三更(子时)21:01——01:00,
四更(丑时)01:01——03:00,
五更(寅时)03:01——0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