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释义1. 小而高的山。
2. 崖岸。
3. 姓。名词解释岑(形声。从山,今声。本义:小而高的山)同本义岑,山小而高也。――东汉·许慎《说文》可使高于岑楼。――《孟子》。注:“岑楼,山之锐岭者。“按,谓山之层叠似楼也。”未始离于岑。――《庄子·徐无鬼》。注:“岸也。”饮青岑之王醴兮。――张衡《思玄赋》托九成之孤岑兮。――马融《长笛赋》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辛弃疾又如:岑嶅(多小石的山);岑立(如山耸立)古国名岑,国名。…今梁国有岑亭。――《正字通》姓形容词解释高 [high] 古观岑且寂,幽人情自怡。——皮日休《三宿神景宫》又如:岑楼(高楼);岑锐(山高锐的样子)山石险峻的 [high and precipitous],触岑石兮。——《楚辞·逢纷》又如:岑石(高锐的山石);岑峭(陡峭险峻)
岑为形声字,上形下声。本义为小而高的山,泛指山。睡虎地秦简和马王堆帛书中,岑字的山旁均在下部,与小篆及楷书不同。
《文选·马融〈长笛赋〉》:“托九成之孤岑兮,临万仞之石溪。”
引申为高。
《孟子·告子下》:“方寸之木,可使高于岑楼。”
唐皮日休《三宿神景宫》:“古观岑且寂,幽人情自怡。”
又引申为山顶。
晋陆机《猛虎行》:“静言幽谷底,长啸高山岑。”
意思:
1、小而高的山。
2、崖岸。
3、中华姓氏之一,主要源自姬姓及少数民族改姓等。西周初期,周武王封周文王异母弟耀之子渠为岑子,封地为岑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