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请自来,凑个热闹!以唐代诗人而论,他们在《旧唐书》和《新唐书》里的记载都寥寥数语,连主要事迹都一带而过,更别提什么形象。
可是如果翻开历朝历代的诗话,关于诗人形象却常常可以看到大篇幅的描写。仿佛见过真人一般。李白形象,就是诗和酒,当然还是剑,他的形象就是他的诗,只要读过李白诗的人都会在脑海中诠释出这个伟大诗人的轮廓。因此,我们是否可以这样理解?诗所体现的形象,就是诗人的形象!李白的豪爽,狂放,骄傲,自信。诗耶?人耶?杜甫的严谨,迂腐,木讷,笨拙。诗耶?人耶?元稹的多情,白居易的轻雅,韩愈的厚重,李商隐的诡秘,杜牧的风流,东坡的洒脱。李白的大多数画像,都是身材修长,腰杆笔直,凤目凌然,要么大醉,要么负手,李白是这个形象么?不知道,但理论上这是唯一接近正确的选项。杜甫呢?他的画像一定是枯瘦,一袭布衫,一脸憔悴愁苦,因为按照考证杜甫眼花,耳聋,肺结核,消化不良,关节炎。所以,按照一个老年病人的形象描画杜甫应当没有错!合格的李清照画像,一定是身材削瘦的,整个人瘦成了一首词,不能说眉目如画,但绝对有棱有角,她应当是欧美范儿的女人,自信,潇洒,睿智,敏感,她是张爱玲和杨绛的合体,是史湘云和贾探春的合体。还有那个多情公子纳兰容若,他的形象是谁的形象,是词的?还是他的?似乎没有人把他画得肥胖,雍容,挺拔。东坡是可以胖的,稼轩是可以挺拔的,晚年的白居易是可以雍容的,但纳兰容若对不起,只能是儒雅,深情的浊世翩翩佳公子。诗人的形象,并不等同于诗的形象。比如李商隐。但诗的形象,常常被误认为是诗人的形象。比如所有诗人。扩展开来,王羲之的形象必须要带有飘逸元素,而颜鲁公的画像一定要不怒自威。那个米元章若不是高标出奇的画像,简直会受到世人怒怼!诗人的真正形象,我们知道的太少,也不准确。至少题主有一点说对了。人物的形象是诗歌“塑造”的,于是像不像,谁知道?
用美的语言,修饰,雕琢。
诗歌一般要塑造人物形象,可以通过三种方式,一种是赋。就是直接叙述,从不同角度来描迷这个人。第二种是比,就是通过吟咏物体来比喻这个人。第三种是兴,就是先渲染气氛,慢慢地引出这个人。这三种表现手法都能够把人的心理或人的人格塑造的非常好。
首先,这里的“人物形象”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诗中诗人自己;一种是诗中诗人刻画的其他人物形象。此外,需要注意的是,同一个人物有可能在诗中只有一个形象,而有些诗里面,一个人物有着立体的形象。这跟不同时期的诗歌体裁和诗人创作风格有关。
其次,如何“塑造”。
(一)从表达方式上来说,主要是以描写的方式为主,包括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
1.直接描写,即从人物的外貌、穿着、神态、动作、心里、身份等角度描写人物形象
2.间接描写,即从人物外在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来烘托人物形象。
(二)从表现手法上来看,通过夸张,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或者以物言志的象征表现手法使得人物形象描写得更加鲜活、生动、传神。
以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为例
诗人以间接描写的方式,重点描写了人物所处自然环境中的十种意象,通过排比的修辞手法,寥寥数笔,就烘托出“断肠人”羁旅途中,漂泊无定,穷困潦倒,凄苦不得志的人物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