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叫北伐,西征东征

2024-05-11 18:46:26
为什么叫北伐,西征东征急求答案,帮忙回答下
写回答

最佳答案

引言东征、西征、南征和北伐在根本意义上是不同的,虽然我们常说北伐,但是北征并不是不存在的,相反在记载中使用的次数还是比较多的。

只是在常见的历史故事中采用北征的比较多,二者的区分并不是十分的明显。征伐“征”的含义“征者,上伐下也”,这是《孟子》中的解释。所谓上和下,简单理解就是上级和下级,而在古代战争中指的是天子和诸侯,是天子讨伐反叛的逆臣。征字有正当的远行的意思,延伸一下就是距离远的战争的意思,所以征战在这种意义上来说是正当的行为。是正义的上级对做错事情的下属的一种惩罚,在道义上是讲得通的。在我国古代封建时期,尤其是自汉朝以后经过了儒家文化近两千年的熏陶,在儒家文化中崇尚天、地、君、亲,君仅次于天、地,君的命令具有很高的权威性。所以“征”这个字代表的是正义的战争。在秦始皇时期焚书坑儒是因为儒家的思想和当时统一六国的行为是相悖的。二者区分最明显的时候是在春秋时期。从字面意义上理解,战争的发动和参与是需要很大的决心的,出师有名的征总是要多过声其罪的伐。征“伐”的含义而伐这个字,有击打和击杀的意思,是一个蕴藏攻击性的词,相反征有种征服,点到即可的感觉。其实伐可以代表一切的战争,但是深究的话会发现伐这个字深深的体现了在战争中利益搏斗。伐这个字在战争上代表的并不是战争的意义。战争讲究出师有名,在这一点上征的战争名义是被大家认可的。而伐的战争名义是由伐的主动方决定的,战争的名目是由讨伐的主动方决定的,是不是具有正当的意义这就不一定了。战争是国家之间利益的较量,自古以来成王败寇,话语权永远掌握在胜利方。伐具有明显的攻击性,有维护正义讨伐失格一方的意思。所以讲到伐,自然占据道义的制高点。在一定程度上来讲伐是涵盖征这个概念的。在儒家思想上来说征和伐的区分明显,但是在其他地方二者并没有很大的差别,一般情况下二者互换使用也是说得通的。伐历史上著名的北伐战争三国时期诸葛亮的北伐诸葛亮的北伐,其实是讨伐中原,刘备为汉室后人,曹操作为汉室重臣却挟天子以令诸侯,控制汉室江山。作为汉室后人的蜀汉,讨伐曹魏,匡扶汉室。汉朝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治国策略以来,更加推崇儒家文化,而儒家文化中对臣子的要求是忠,孝。曹操作为汉朝臣子,挟天子为不忠不义之士,所以刘备命诸葛亮出兵讨伐,更为名正言顺。诸葛亮先后发动了五次北伐战争,虽然战争中蜀国收获颇丰,但最终依然由于各种因素退兵,而诸葛亮的五次北伐可分为:两次大型全面战争(第一次北伐,第五次北伐)。一次中型区域战争(第四次北伐);两次小型局部战争(第二次北伐,第三次北伐)。而刘备作为汉室后人,诸葛亮北伐以匡扶汉室诛灭曹贼的名义出征,师出有名,是为正义之师。所以被称为北伐而非北征。宋太宗时期的雍熙北伐北宋雍熙年间(公元986)发动的北伐战争其实是一次失地收复的北伐战争。后晋时期,石敬瑭将燕云十六州割让给辽国,为保疆土完整,人民安康,宋太宗赵光义毅然决定出兵北伐,夺回失地。雍熙三年,宋太宗集二十万大军,兵分四路开始了伐辽之路。因为出师有名,为收复大宋疆土而发起的战争,将士们士气高昂,一路北上,为国家收复了不少失地,西北路军米信部新城会战失利及东路军曹彬在岐沟关(今河北涿州市西南)被辽名将耶律休哥击败,导致宋军伤亡惨重,宋太宗命北伐大军急速撤退。最终宋太宗的雍熙北伐也不了了之。当然宋朝时期北伐失败原因诸多,其中就有宋太祖两次杯酒释兵权导致宋朝的武力削弱,而后过度的重文轻武的国策导致宋朝的军事实力进一步削弱的原因。后期的宋朝不管是军事实力还是经济实力,都无法支撑长期的北伐战争。而后宋朝的目标开始转向西夏,北伐战争也就此罢休。南宋高宗时期的岳飞北伐靖康之变后,北宋覆亡,金兵铁蹄涤荡中原。南宋绍兴四年(公元1134年),岳飞怀揣精忠报国之志,奉宋高宗赵构之命,挥师北伐。此次北伐战争的主要目的是驱逐金兵,收复中原故土,一雪靖康之耻,也是一次师出有名,抵御金兵入侵的正义战争。岳飞率军一路北上。由于岳家军的良好素养和岳飞的声名远播,岳家军受到基层百姓的大力支持,一路北上势如破竹,一举为南宋收复多个被金兵侵占的城池,其中有随州,唐州,信阳等地。也是南宋建国以来,收复失地最多的一次北伐战争了。但后期因为争一些原因,岳飞被迫放弃北伐,最终含冤而亡。综上,从诸多著名的北伐战争可以看出来,之所以后期“北伐”较“北征”而言被人接受的程度更高。首先是由于国内多次著名的侵略战争都是由北向南倾进。其次是由于历史上几次著名的具有代表意义的北伐战争,都是属于讨伐范畴的。岳飞精忠报国结语所以传承到现世,人们才会对“北伐”印象更为深刻。

2024-05-11 18:46:26
赞 525踩 0

全部回答(2)

可以看成是两种不同的战争形式。主要由对外战争还是内部战争来决定。在同一个统治王朝的管理下,会称“征,东征,西征,南征”,说白了就是天下就一个皇帝,这个皇帝派军队出去打仗,就叫征,通常是对外。而当天下出现两个及以上政治集团、级别同等甚至被超越,即两个皇帝的时候,往往会叫伐,通常是内斗。

从字面上看“征”,征含有征服之意,通常为边疆地区遭受蛮夷入侵,边境不安,或者局部地区平民暴乱等等,从形式上和政治体量上来讲,都不是同一个级别的对手,皇帝自认为自己是天命所受,天下正统,要征服整个天下,那个不服就把他征服了,也可以理解成在天子藐视对手的时候,不是同一个量级的时候,由正统皇帝派兵出战的时候,基本都用“征”。

从字面上看“伐”,伐则含有讨伐的意思,通常是对原来的帝王或统治者的一种否定,也就是要起兵推翻旧有的君王或者统治势力,这个时候往往是用“伐”,也就是两个差不多实力量级同等的对手之间的较量,原因主要是旧有的帝王统治者倒行逆施,朝纲混乱,奸臣当道,民不聊生,自己作死等原因引起一种非抵御外来入侵的一种对内、对上的战争形式,此时基本都用“伐”。

从中国地理上看,古代帝王都逐鹿中原,通常都城都建在北方,因为中国古代都为农业社会,而黄河流域为华夏之源,所以位于北方的中原地带就很重要了。而皇帝的整个政治集团也都位于北方,所以对于居于北方的皇帝的战争,通常叫“北伐”,在比如民国时期因袁世凯复辟帝制而引起的北伐军等。比如封神榜中的武王号召天下诸侯伐纣,而皇帝居于中原之地,对于西方南方东方的外部势力入侵的战争,通常叫“西征南征东征”。

2024-05-11 18:46:26
赞 6941踩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