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与,余,徐,许,须,伍,与,遇,玉需,现代汉语通用规范一级汉字(常用字),最早见于西周早期金文。
在六书中属于会意字。《说文解字》中解释为:䇓也。遇雨不进,止䇓也。从雨而声。《易》曰:“云上於天,需。”相俞切〖注〗臣鉉等案:李阳冰据《易》“云上於天”云:“当从天”。然诸本及前作所书皆从而,无有从天者。〖注〗,古文。需的基本含义指必得用,如:需求、需要。需的引申含义为必得用的财物,如:军需、民需。现代汉语中,需多用作动词,如:按需分配。
躯
读音
qū
详细释义
名词
1.
形声。从身,区声。本义:身体
2.
同本义
躯,体也。 ——《说文》
籍柔覆温之躯。 ——明· 刘基《卖柑者言》
赖是以食吾躯。 ——明· 刘基《卖柑者言》
又如:躯老(躯劳。身体,身段);血肉之躯;躯量(身材);躯躬(身体。引申指生命);躯材(身材);躯身(身躯)
3.
身孕
其母怀躯,阳气内养。 ——《三国志》
押韵字:许,序,俆,蓄,胥,絮,虚
需的释义:〈动〉
(1) (会意。从雨而声。“需”指遇雨,停在那里等待。本义:等待)
(2) 同本义
聂许闻之需役。——《庄子·大宗师》
九江需次今几年,去去渌水依红莲。—— 宋· 楼钥《送袁恭安赴江州节推》
略举数端,以需善择。——清· 包世臣《文谱》
(3) 又如:需次(候补官员依照资历补缺);需铨(等待铨选录用)
(4) 需要
(5) 又如:按需分配;必需;需用(需要的用度)
(6) 索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