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从19世纪初期,科学家们就发现,地球的自转速度已经存在着不规则的短期性变化,时而变快、时而变慢,综合起来一年到头可能有2毫秒的差距,也就是说可能今年地球自转速度同比变快一点点,也可能明年变慢一点点。
至于这种差异产生的原因,目前科学界还没有定论。因为从地月系统以及太阳系其它天体的影响来看,总体变化情况不大,况且月球还有减缓地球自转速度的效应,问题只能出现在地球本身。有的科学家认为,之所以地球呈现不规则性的自转速度变化情况,一个可能就是来自太阳风产生的力矩与地球磁场相互作用产生的结果,另一种就是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同时加上地球内部地质活动的差异,地球整体的质量分布产生了微弱变化,共同造成了地幔与地核之间区域的角动量交换。就像花样滑冰选手在冰上运动时,假如身体的质量分布发生变化,其转动速度也会相应发生变化,比如手臂向身体靠拢,转动速度就会加快,反之张开双臂,则转动速度就会慢下来。地球也同样如此,在地球内部众多流动性的岩浆以及其它物质,假如更多地向地核靠拢,则地球的自转速度就会加快,反之自转速度就会变慢。而造成地球质量发生重新分布的重要原因,一个是两极和高山冰川的融化,这些冰盖当融化成液态水时,其相对于地心的距离就会有稍许的靠近;还有就是以地震为代表的地质运动,将原来处于距离地面较近区域的物质,被带到了较深的区域,例如科学家们监测到的2011年日本地震,使得日本本州岛向东移动了2米左右,并使地球自转速度出现了细微的加快,自转一周的时间减少了1.8微秒。在上面两种重要原因的影响下,地球表面和内部的物质,会有一定程度地向地核靠近。而像火山这样的地质运动,则是将地球内部物质被带到距离地核较远的区域,在一定程度上会抵消地球自转变快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