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127年至公元前119年在内地通往西域的咽喉要道先后设立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
西汉前期,中国北方游牧民族匈奴控制西域地区,并不断进犯中原地区。汉武帝即位后,采取一系列军事和政治措施反击匈奴。公元前138年、公元前119年,派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联合月氏、乌孙等共同对付匈奴。公元前127年至公元前119年,3次出兵重创匈奴,并在内地通往西域的咽喉要道先后设立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公元前101年,在轮台等地进行屯田,并设置地方官吏管理。公元前60年,控制东部天山北麓的匈奴日逐王降汉,西汉统一西域。同年,设西域都护府作为管理西域的军政机构。公元123年,东汉改西域都护府为西域长史府,继续行使管理西域的职权。
汉武帝时期在西域要道上设置了武威,酒泉,张掖和敦煌四个郡
西汉在击败匈奴后,先后设置酒泉、张掖、武威和敦煌四郡;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府。
河西四郡是指西汉政府在河西走廊设置的四郡,即武威郡、张掖郡、酒泉郡、敦煌郡,行政范围大致包括今甘肃省西部的武威市、金昌市、张掖市、酒泉市、嘉峪关市、内蒙古自治区西部的阿拉善盟一带。 河西四郡的设立使河西地区逐步由游牧区变成了农业区,对后世有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