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试,又叫“秋闱”,省级考试,生员参加,考上为“举人”;会试,又叫“春闱”,国家级考试,举人参加,考上为“贡士”;殿试,国家级考试,皇帝主考,贡士参加,考上为“进士”。
殿试分三甲录取,第一甲赐进士及第,第一名叫“状元”,第二名叫“榜眼”,第三名叫“探花”。乡试:乡试是明、清时在各省省城和京城举行的科举考试。照例每三年举行一次,逢子午卯酉年为正科,遇皇家有喜庆之事加科称为恩科,由皇帝钦命正副主考官主持,凡获秀才身份的府、州、县学生员、监生、贡生均可参加。考试通常安排在八月举行,因此叫“秋试”。按四书五经、策问和诗赋分三场进行考试,每场考三天。举人一词,在元代以前,是指各地举荐进京参加会试的秀才;到明代,成了乡试合格秀才的专称。乡试第一名称解元,读书人成了举人才有资格进入更高层次的会试。开考前,每名考生获分配贡院内一间独立考屋,称为“号舍”。开考时,考生提著考篮进入贡院,篮内放各种用品,经检查后对号入座。然后贡院大门关上,三天考期完结前不得离开,吃、喝、睡都得在号舍内。每次各省乡试取录的名额不一,按各地文风、人口而定。清朝时,以直隶、江浙取录最多,贵州最少。监生、贡生更可以离开本籍,到京师赴考。乡试发的称为“乙榜”,又称“桂榜”。考中的称为“举人”,头名举人称“解元”。中了举人便具备了做官的资格。 会试和殿试:通过乡试的举人,可于次年三月参加在京师的会试和殿试。会试由礼部在贡院举行,亦称“春闱”,同样是连考三场,每场三天,由翰林或内阁大学士主考。会试发的榜称为“杏榜”,取中者称为“贡士”,贡士首名称“会元”。得到贡士资格者可以参加同年四月的殿试。殿试由皇帝主持和出题,亦由皇帝钦定前十名的次序。殿试只考一题,考的是对策,为期一天。录取名单称为“甲榜”,又称“金榜”;分为三甲:一甲只有三人,第一名状元、第二名榜眼、第三名探花,赐“进士及第”。二甲多人,赐“进士出身”。三甲则赐“同进士出身”。
二、三甲第一名一般称为“传胪”。殿试只用来定出名次,能参加的贡士通常都能成为进士,不会再有落第的情况。
府试亦称府考,封建时期的一种 科举制度,清代由知府(或直隶州知州、 直隶厅同知)主持的考试,分为“ 县试”、“府试”及“ 院试”三个阶段, 也称为 童试 。
乡试在各省举行,由朝廷选派的翰林、内阁学士担任主副考官,参加者为本省的生员、贡生、监生。乡试考中者称举人(老爷),第一名为解元,成为举人就获得了选官的资格,但是不一定能做官。乡试一般在八月份举行,因此也称为秋闱。
会试是由礼部举行的中央考试,由皇帝钦命正副总裁主持,各省举人、国子监监生均可参加。录取者称为贡士,第一名为会元,会试一般在二三月份举行,因此也称为春闱。
殿试,又称“御试”“廷试”“廷对”,是唐、宋(金)、元、明、清时期科举考试之一,于659年由唐高宗首创。殿试为科举考试中的最高一段,由内预拟,然后呈请皇帝选定,中选者始得参与,目的是对会试合格区别等第,其中殿试第一名称为状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