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邬”,现代汉语规范二级字,普通话读音为wū,最早见于秦朝小篆时代,在六书中属于形声字。
“邬”的基本含义为古地名;引申含义为姓。“邬”,初见于秦朝小篆时代,“邬”字简体版的楷书从秦朝小篆时代演变而来。古籍释义康熙字典【唐韵】【正韵】安古切【集韵】【韵会】于五切,音隖。县名。【左传·隐十一年】王取邬、刘、蔿、邘之田于郑。【注】河南缑氏县西南有邬聚。又晋地。【左传·昭二十八年】司马弥牟爲邬大夫。【注】今汾州介休县有故邬城。又【广韵】哀都切【集韵】汪胡切,音乌。又【广韵】依倨切【集韵】依据切,音饫。义同。
乌加耳是邬,读音:[wū],部首:阝五笔:QNGB
释义:1.古地名(a.在今中国河南省偃师县;b.在今中国山西省介休县)。
2.姓。邬姓,是中华姓氏之一,是一个典型的汉族姓氏,源自妘姓或出自姬姓或祁姓,妘求言、邬臧、司马弥牟为得姓始祖。邬姓在宋版《百家姓》中位列第78位。当代邬姓人口约有52万,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04%左右(排名第194位)。
邬
邬是一个汉字,读音是wū,本意是指古代中国的一地名,也是一种姓氏。该文字在《酉集下》和《邑字部》等文献均有记载。
[ wū ]
部首: 阝
笔画: 6
五行: 土
五笔: QNGB
基本解释
姓。
详细解释
〈名〉
古地名
春秋郑邑,后入周。在今河南省偃师县西南
春秋晋地,在今山西省介休县东北
司马弥牟为 邬大夫。——《左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