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档”是指某所学校或某个专业在招生时未能达到预定的录取分数线,导致该学校或专业在该批次招生中没有录取任何考生。
也就是说,该学校或专业的招生计划“断了”,没有完成录取。当出现“断档”情况时,通常会有两种处理方式:
1. 补录:学校或招生部门有权利决定是否对断档的学校或专业进行补录。他们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视招生计划和考生情况决定是否有条件进行补录,以填补招生计划中未完成的名额。
2. 调档:如果某些学校或专业招生相对不足,而其他学校或专业的录取分数线相对较低且名额有剩余,招生部门可以通过调整录取分数线的方式,将分数较低的学生调剂到“断档”的学校或专业中。断档是根据招生计划和考生报名情况决定的,而具体的断档学校或专业以及处理方式需要根据当年的招生政策和情况来确定,具体信息需咨询当地的教育招生考试管理部门或相关招生院校。
断档”的原因:
一、刚好遇到“小年”(指高校在某省录取分数一年高一年低的现象,低的一年通常称小年);二、招生计划量太少,高分考生不敢报;三、在某省的知名度或考生认可度不高,等等。所谓“断档”,一般指高校(名校)在当年的录取投档线与根据往年预测值或相同层次的高校相差甚远。
以前高考填报都是手工操作,而且是“盲报”,就是你根本不知道自己考多少分,只能自己根据预估的分数来填报。
高考断档又被称为空缺,主要指大学在某省份录取招生时,填报该校志愿的上线人数低于该大学分配到某省市的具体计划招生数,由于填报志愿人数不足,以至于该校第一次投档时未完成招生计划。
简而言之,就是某大学在招生录取时没有招满计划人数。
在某一分数段某个志愿填报某校的人数不足该院校在当地的招生比例,叫断档。
对考生是有影响的,发生断档现象后,学校一般会采取三种措施解决:组织高分考生重新填报、降分录取、把招生计划拿走投向生源较好的其他地区。
1、断档又叫空缺,而高考录取断档是指在大学录取时,在某个招生批次内填报该校的考生人数,少于这个招生院校在当地的招生计划数,简单说就是大学录取时学校招生计划没有招满。
2、而为什么会出现断档现象,大致整理具体如下:学校录取分高或根据往年的录取状况门槛高,导致家长和考生不敢报,害怕会出现最后没有学校录取的情况。部分学校在当地招生计划数太少,造成家长和考生对面临的竞争过高估计,以致不敢报。某些高校的某些专业遇冷,在家长和学生心中认可度不高,没有人愿意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