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ài基本解释大鼎。
详细解释〈名〉(形声。从鼎,乃声。本义:大鼎)同本义鼐(nài),本义大鼎。特指:大鼎、头鼎。古代周代天子用九鼎,诸侯最多可用七鼎,大夫最多可用五鼎,元士最多可用三鼎,士可用一鼎。平民百姓无权用鼎。
“鼐”,现代汉语规范二级字,普通话读音为nài,在六书中属于形声字。“鼐”的基本含义为大鼎。
在日常使用中,“鼐”常做名词,表示大鼎。
“鼐”,最初见于秦朝小篆时代,表示大鼎。最后演变成楷书体和简化版的“鼐”。
读音nài,本义大鼎。特指:大鼎、头鼎。
鼐共14画,
笔顺:
横折折折钩/横撇弯钩、撇、竖、横折、横、横、横、竖折撇/竖折折、横、撇、竖、横、竖、横折
鼐的读音:nài
有关词语:
调和鼎鼐 [ tiáo hé dǐng nài ]于鼎鼐中调味。比喻处理国家大事。多指宰相职责。
鼎鼐 [ dǐng nài ]1.鼎和鼐。古代两种烹饪器具。 2.喻指宰相等执政大臣。
鼎鼐调和 [ dǐng nai tiáo hé ]比喻处理国政。
鼐字的读音是鼐nai,
其声旁为乃nai三声
鼐字为上下结构,
鼐的下部分是个鼎ding字,三声
鼐笔顺
撇横折折弯勾
竖横折横横横
竖折竖横撇竖横竖横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