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擬態詞。
跟「硬」的狀態搭配,本身無意義,只是用以表達或強化核心詞「硬」的性質的 bānɡ bānɡ,本是有音無字。語先於文。因而包括在舊文獻當中,有寫成 硬邦邦,硬梆梆,另有 硬幫幫,更還有 硬繃繃。其中寫成「邦邦」「梆梆」或「幫幫」,還有跟異體音搭配著寫的「繃繃bēng bēng」的這個擬態詞的部份,只是找同音漢字來寫,方便在書面上使用漢字來表達這個擬態詞的語音而已。本身無實質意義,僅做為強化核心詞的性質的 重言擬態跟擬聲詞(重言chóngyán,寫成漢字就是 疊字),是漢語系語言的一個常見狀況,在各地漢語口語當中自行反思搜索,應該很容易就可得見這種跟固定核心詞搭配,通常不獨立使用的擬態重言詞。古老文本時代的《詩經》當中,就多有所見;而古代經典或古代文人對這種重言的選用字,其中所選用的字(或就造字),或許有跟核心詞多少能剛好搭上意思者,但也有不盡然。無論如何,或許因尊古崇古種種因素,大家循用,當成自然,自無疑義,也就自然齊一。但是在白話文時代,在各地白話口語也用很多的這種詞,就更有機會出現,同個擬態詞(或擬聲詞),若正好可尋得之前或有的、少數的不同的白話文本當中的選用字,或許就有異體;若無從依循,不同人也會選用不同的漢字。硬bānɡ bānɡ 的 bānɡ bānɡ 剛好就是有異體用字之一例。這種只是表達口語音的擬態詞(或擬聲詞),以哪個漢字來寫較佳,或有見仁見智;或者,就有標準單位從舊文本當中挑選其一,或就定字,做單一規定,希望同一個擬態語素的漢字寫法能齊一,讓眾人在書面一致方便直接互通而已。因此,請莫在其功能是強化核心詞狀態的這種擬態詞(或擬聲詞)的用字的意思上鑽牛角尖,也莫太企圖望文生義。但就跟著辭典上面提供的用字來寫來用,就對了。而若辭典提供幾個用字選項,那就自選一個來用,也不算不對;但建議選用以辭典放在詞目首的用字來寫,畢竟,那可能會是較多人挑選的用字,而得齊一,方便直接相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