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为什么能够薪火相传

2024-05-15 00:02:25
中华文化为什么能够薪火相传,麻烦给回复
写回答

最佳答案

中华文化薪火相传的原因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大一统保证了中华文化的稳定性。中国传统的大一统体制对中华文化的超稳定性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孟子见梁襄王,梁襄王问孟子“天下恶乎定?”孟子回答说:“定于一。”秦始皇统一全国,结束了四分五裂的局面,统一度量衡货币和文字,开创了大一统的局面。在大一统条件下,通过国家力量来进行文化传播,大大增强了文化传播的广度和效度,泽被后世。中国文字的独特性。中国的方块文字具有独特的优点。在当年文字改革的争论中,章太炎指出,以象形文字为基础的中国文字相对于拼音文字来说虽然存在难写、识字难的情况,但是它的优势也非常明显,就是文字意思比较固定,后代人能够了解懂得古人的意思,而这一点是拼音文字所难以做到的。哲学家罗素认为,汉语所体现的简朴和终极真理牢不可破,不受狂风暴雨和艰难时日的侵袭……它坚固方正而优美,恰如它所代表的精神。相比来说,汉语文字在文化传承方面具有巨大优势,正是这一优势,保护了中国文化五千年之久。中国人重视历史传承的优良传统。中国人有很深的“根”的情结。费孝通先生对这种根的情结进行了诠释,“落叶归根的社会有机循环——人和地在乡土社会中有着感情的联系,一种桑梓情谊,落叶归根的有机循环中培养出来的精神”。中国人不但重视传承,还重视后代的发展与生存。中国人有悠久的以家训家规来教育后人的家风传统,优秀的家训家规不但对家族的繁衍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更是对中华民族的繁衍和文化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保障作用。优良的家风传承是中华文明薪火相传、生生不息的重要原因之一。中国人重视“德”的教育和践履。重视道德教化和践履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特点,古人把“立德”放在三不朽的首位。孔子提倡仁,孟子主张舍生取义。冯友兰认为,从商周以来,中国几千年来形成了一种国风,“此种国风是:在中国社会里,道德底价值,高于一切”。中华文明海纳百川、兼收并蓄的包容性。《中庸》中说,“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小德川流,大德敦化,此天地之所以为大也”。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中华文化形成了海纳百川、兼收并蓄、大度包容的风格,对外来文化能够求同存异,并以我为主,善于采取拿来主义,坚持适应性学习,结合实际并进行创新。

2024-05-15 00:02:25
赞 8589踩 0

全部回答(2)

首先,得益于汉文化区在历史以来人口数量都多余任何时期占领了中原的外部民族。外部民族占领中原后为了快速安定统治,只能继续用汉文化以防止大规模汉族人反抗统治。

再者,汉族文化比较有包容性,认同汉文化,就被认同到汉文化圈,外部民族没有被刻意排斥,利于融合,利于减少内耗,利于变得越来越强大。

以上两点是汉文化能长久的原因。

到了清朝末期,提出五族共和,一起承认大家都是中华民族,更进一步的获得了整体认同,所以发展到今天,一直越来越强大。

2024-05-15 00:02:25
赞 8801踩 0

中华文化为什么能够薪火相传?这个问题问的好啊!首先得益于我们华夏老祖天人感悟的智慧,再就是得益于秦始皇高度统一的执政体制,更得益于上善若水,以人为本的文化内涵。包容,宽广,源远流长。安身,立命,致事,克己复礼。方正,圆润,藏机,通变,包罗万象。深入中华文明,就像进入了一个烟波浩荡的宇宙星空一样,有太多的未知和未解的谜,太多的造化之工,让人不得不为之向往和深深佩服。虽然经历了100多年的文化断层,但还是能够无限压迫的情况下,让内蕴重新复生,甚至更同化了外部性,生成了新的型体继续发展。也许,正是这种同化能力,才让中华文化传承不断,中华民族永远屹立不倒。

2024-05-15 00:02:25
赞 5731踩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