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盾”的部首是目,常见目为部首的有盯[dīng]、盱[xū] 、盹 [dǔn] 。
盾[dùn]的含义:古代打仗时防护身体,挡住敌人刀箭等的牌,亦喻推托的借口)。盾形的东西,多指硬币上的纹章。小篆字形,上面象盾形,下面是“目”,表示以盾蔽目(身体)。本义:盾牌。清代,陈昌治刻本《说文解字》【卷四】【盾部】,盾,瞂也;所以扞身蔽目;象形;凡盾之属皆从盾。说文解字:清代陈昌治刻本《说文解字》【卷四】【盾部】盾,瞂也。所以扞身蔽目。象形。凡盾之属皆从盾。清代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瞂也。经典谓之干。戈部作?。所?扞身蔽目。用扞身,故谓之干。毛传曰。干,扞也。用蔽目,故字从目。从目。各本少二字。今依玄应补。象形。锴曰。象盾形。按今锴本或妄增厂声二字。食闰切。十三部。广韵食尹切。凡盾之属皆从盾。
部首偏旁:目,可以延伸造句:(1) 他的话前后矛盾,不合情理。
(3) 这件事老师处理得体,既解决了同学之间的矛盾,又维护了同学之间的团结。
盾的部首是目,目是汉字部首之一,序号105。
目(拼音:mù)是汉语通用规范一级汉字(常用字),此字始见于商代甲骨文及商代金文。目的古字形像人的眼睛,外边轮廓像眼眶,里面像瞳孔。本义指眼睛,引申表示看,用作动词。由眼睛又引申为孔眼。目也指从大项分出来的小项,或按顺序开列的目录、名目,又指事物的名称。
部首分别是:目。
矛,读音为máo,基本含义为古代用来刺杀敌人的长柄兵器,如矛头。
盾,读音为dùn,基本含义为古代打仗时防护身体,挡住敌人刀箭等的牌,如盾牌、后盾;引申含义为盾形的东西,如金盾、银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