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同样面对压力,人人又面对不同样的压力。
这话有些拗口,却是必须承认的事实。乡间农夫的压力,不同于白领精英的压力;企业老板的压力,不同于政府官员的压力; “富二代”的压力,也不同于“贫二代”的压力……由此甚至产生压力的“围城”现象:看自己,压力重重。看别人,自在轻松。压力之所以大相迥异,原因既在人之千人千面,亦在“压力源”之五花八门。正确看待社会压力,有必要深入探究、辩证认识不同的“压力源”。依专业定义,“压力源”是那些引起压力反应的因素。说白了,就是压力的来源。现实生活中,一个个“压力源”,实际是一个个客观存在的社会问题。在最近发布的社会心态年度报告蓝皮书中,中国社会科学院盘点了当下的“压力源”。按照由高至低次序,它们依次是:物价上涨,影响生活水平;家庭收入低,生活困难;住房条件差、建/买不起房;医疗支出大,难以承受;家人无业、失业或工作不稳定……压力,正是人们面对这些“压力源”的一种心理反应。再以网上热传的“人生压力图”为例,1-5岁的“奶粉压力”,其实是食品安全问题的心理投影;10-20岁的“考学压力”,其实是对应试教育的“集体无奈”。辩证认识“压力源”,就是客观分析其产生的情境,既看到问题的严峻性,又看到存在的必然性。当下,我们正身处转型中国的特殊背景下。从传统社会转向现代社会,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我国在30多年里走过了发达国家数百年才走完的历程。这种急剧转型,一下子打破了既有的社会秩序、道德伦理、法规制度,但新的秩序、伦理和制度却没有同时建立起来。在这个规则“空当期”,在住房、医疗、就业等首当其冲的改革领域,诸多改革转型的“伴生物”必然会成为真切可感的“压力源”。我们更要看到,“压力源”是外在的,也是内生的。观察个体不难发现,如同水位落差形成水压一样,压力的产生同样来自心理落差。这种心理落差包括,个人能力与自我追求的不匹配,个人行为与社会期望的不契合,个人理想与社会环境的不协调。
压力是一种挑战吗?
善于应付压力的人通常有积极的人生观。我们把形势看作是一个挑战而不是一个问题。
我们认为玻璃杯是半满的,而不是半空的,对形势的信念是非常重要的。
与压力源事件相比,它们对压力的影响更大,乐观的成年人的身心健康水平高于消极的成年人。
似乎有一个自我实现的预言在起作用,当你把压力源看作一个问题或危机时,它很可能会变成一场危机,这是因为你觉得自己无法应付。
当你将某一事件视为可以管理的事情时,你很可能会迅速采取行动,在问题耗尽你的精力之前解决它,换句话说,你如何看待情况会影响你的反应。
如果你能把消极的想法转变成积极的想法,你会发现更容易管理压力。要做到这一点,一个简单的方法就是重新设定形势。
当你这样做的时候,你会以一种不同的,更积极的眼光看待事物。
这种被称为“重塑”通常能帮助一个人感觉更好,往更好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