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ǔ〈名〉1.(象形。
本义:御马索)2.同本义[甲骨文“午”字]疑当是索形,殆驭马之辔也。——郭沫若《甲骨文字研究》3.地支的第七位4.与天干相配,用以纪年太岁在午曰敦羊。——《尔雅》5.用以纪月。即农历五月午,五月阴气午逆阳,冒地而出。——《说文》6.用以纪日庚午之日,日始有谪。——《左传》
午字,读音wǔ,象形。本义:御马索。
基本解释:
①地支的第七位。
②午时,旧式记时法,相当于十一点到十三点。
③日中的时候(十二点)。
午,读作wǔ,最早见于甲骨文,其本义是舂杵,引申指抵触(即《说文解字》所谓的“啎也”),借作“五”而指纵横相交,又借作十二地支的第七位,还可以表示十二生肖中的“马”等。意思是1.地支的第七位。
2.指午时。即上午十一点到下午一点。特指中午十二点。
3.气象学上特指上午十一点到下午两点。
午,普通话读音为wǔ,午的基本含义为御马索,如疑当是索形,殆驭马之辔也——郭沫若《甲骨文字研究》;午的引申含义为纵横相交,如午道。
在现代汉语中,“午”还用于计时,如午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