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如其人”最早源于西汉文学家扬雄讲的一句名言:“书、心画也”。
扬雄认为“言”为“心”声,而文字是语言的表达形式,因此他所说的“书”只是辞章、文章,而与书法无关。但后世人理解有误,将“心画”当成了“字如其人说”的发韧者。历代书家虽表述各异,但都认同这种说法。清人刘熙载总结道:“书、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在书法评论家看来,品格高尚的人,写出来的字也是一点一画、横平竖直,处处透露出一股清刚雅正之气。而品德有瑕疵的人,写出来的字也是歪歪扭扭,难以辩识。因此,写字讲究“立品为先”,学校老师教育学生也是“端端正正写字,堂堂正正做人”。诚然,历史上许多名传千古的书法家无不襟怀坦荡、高风亮节,他们的道德、气节与其书法作品并传后世,为后世敬仰,这也正是古人所说的“笔迹者,界也。流美者,人也。”“字如其人说”虽然始于汉代,却在魏晋南北朝时沉寂许久,直到唐宋间方始大兴。唐代书法家虞世南、孙过庭等人十分注重“人”与“字”的一致性,他们甚至将“人”具体化到了“心”,认为“心”会决定字的形。
字如其人,立笔为山。书,心画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