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青荇是一种水草,生长在舒缓的水流之中,这种舒缓的水流别诗中誉为“柔波”,当然这是一语双关,既代表了水流的舒缓,又代表了轻柔的爱情。
徐志摩以此形容遇到林徽因时的心情,当然文人总是这么多愁善感。关于“油油”和“招摇”一提到“油油”,大家最先想到就是“绿油油”,其实当时徐志摩已经完婚,妻子是张幼仪,当时正怀有二胎,而徐志摩无疑是给张幼仪带了一顶“绿油油”的帽子,但徐志摩并未因此而满足,而是强迫与张幼仪离婚,张幼仪在深怀二胎的情况下,答应了徐志摩“招摇”的无理要求,二人真的离了婚,而徐志摩的“招摇”并未持续多久,林徽因还是嫁给了梁思成,徐志摩而曾经给张幼仪“绿油油”的帽子也又回到了自己的头上,一报还一报,出来混总要还的!看来任何辞藻也不是轻易就可以使用的,潜移默化之中,都会一一应验。你是人间四月天,可我无法止步“四月”林徽因得知徐志摩已有妻室,就毅然决然的与其分手。但是如果世间的一切都可以掩盖的话,可能爱情却是个例外。此后,林徽因写了一首《你是人间的四月天》,用来记述与徐志摩的这段情感,四月正是百花齐放万物复苏的时节,用来形容爱情在切合不过,但爱情终归还是爱情,它有别与生活,因为人生不能止步“四月”,有更多的时节还在后面,“四月”或许是人生最精彩的时刻,但是岁月的车轮却不会停止,一定会有一天“青荇”和“柔波”都已不复存在,或许每个人都是“四月”的过客。“招摇”必将陨落在与林徽因感情无果以后,多情的“云中鹤”(徐志摩)又将目标锁定在另一位美女陆小曼身上,在家人的极力反对下,迎娶了陆小曼,可是陆小曼可与张幼仪和林徽因不同,是一个比较开放的潮流女性,与其有过绯闻的男士不止一个,其中就包括大名鼎鼎的胡适。生活也是十分奢靡,虽然徐志摩当时有着不错的收入,但是在陆小曼的手中有多少财富都会被挥霍一空,为了“生计”,徐志摩只好四处奔波,可不幸的是在一次乘坐张学良的专机的时候,不幸飞机坠毁,从此一代才子与世长辞。“招摇”的徐志摩终于尘埃落定,结束了自己的一生。林徽因为了纪念他,特意留下了一块飞机残骸挂在床头,用以寄托自己的哀思。
1这一句诗突出了康河的明静和自由自在的状况,自由、美正是徐志摩所追求的。披着夕照的金柳,软泥上的青荇,树荫下的水潭,一一映入眼底。
2两个暗喻用得颇为精到:第一个将“河畔的金柳”大胆地想象为“夕阳中的新娘”,使无生命的景语,化作有生命的活物,温润可人;第二个是将清澈的潭水疑作“天上虹”,被浮藻揉碎之后,竟变了“彩虹似的梦”。正是在意乱情迷之间,诗人如庄周梦蝶,物我两忘,甘心在康河的柔波里,做一条招摇的水草。
3这种主客观合一的佳构既是妙手偶得,也是千锤百炼之功,更是诗人无拘无束的生命追求与美的精神的吐露和象征。
诗人徐志摩用“油油的”修饰水底的青荇,无意中增强了河水的清澈感,虽然时辰已近是黄昏,但诗人还是可以一眼望穿河底,清晰看见水中绿油油的水草随微波来回舒适安闲地摇摆。
而青荇的“招摇”具双重含义,“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清晰地说明了招摇的青荇就是诗人自己。青荇的招摇既拟人化地写出了康桥对诗人的热烈欢迎,同时诗人又把诗人自己物化为青荇,青荇对夕阳中的新娘“河畔的金柳”大胆而自由地招摇,喻示诗人自己对爱情的积极追求,对美的向往。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无疑,诗人心中的康桥完全被诗人理想化和完美化,诗人把自己对康桥的缠绵之情通过诗歌中诗句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
云彩、金柳、青荇、清泉、柔波、斑斓的夜色、沉默的夏虫等等,诗人沉醉在这如诗如画的美景当中,心湖荡漾。诗人用金柳、青荇、星辉、柔波等意象描写康桥之美和自己对康桥的眷恋,深情融入美景,美景与深情合为一体。
“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遗憾的是,景再美,诗人也不得不“沉默”地、“悄悄”地离去,诗人用与爱人缠绵惜别的心情与“康桥”道别,淡淡的惆怅跃然纸上,美丽邂逅与告别中几多不忍、不舍呼之欲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