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
春秋战国时期,用于记载文字的物品还未被发明,记载文字用的是竹简、丝绸等物,而丝绸价格昂贵、竹简笨重且记录的字数有限,为能在“一卷”竹简上记下更多事情,就需将不重要的字删掉。后来当“纸”大规模使用时,统治阶级的来往“公文”使用习惯已经定型,会用“文言文”已经演变成读书识字的象征。
20世纪之后,在中国,文言文的地位逐渐被白话文取代。文言文是相对白话文而来的,其特征是以文字为基础来写作,注重典故、骈骊对仗、音律工整且不使用标点,包含策、诗、词、曲、八股、骈文古文等多种文体。现代书籍中的文言文,为了便于阅读理解,一般都会对其标注标点符号。
秋瑾
莫重男儿薄女儿,
平台诗句赐娥媚。
吾骄得此添生色,
始信英雄曾有此。
已亥杂诗
龚自珍
九州生气恃风雷,
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
不拘一格降人才。
苦吟 卢延让
莫话诗中事,诗中难更无。
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
险觅天应闷,狂搜海亦枯。
不同文赋易,为著者之乎。
贾岛《题诗后》:
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知音如不赏,归卧故山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