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班法,又称“缺一门”,相传为木匠祖师鲁班所传。为何叫“缺一门”这个名字呢,据说学习这门法术的人,要么选择无后,要么选择无财,要么选择无寿,总之,条件过于不近人情,让学习的人付出的代价太大,为了警示人们轻易不要学习它,就取名“缺一门”。
鲁班法分两卷,上卷为阳法,能治病救人,下卷为阴法,能降灾降祸。下面分享两个流传比较广的故事,让大家对这门绝学有个感性认识。
四川有个偏远山村,村里住着一个无儿无女的老木匠,靠为别人做棺材为生,活技做得非常好,见了人也很和善。十里八村的人都认识他。老一辈的人说,这个木匠年轻的时候也有妻儿,后来儿子夭折了,老婆也因为伤心过度抑郁而终,就是因为他学了鲁班法。他会九龙化骨水法,凡是小孩嗓子卡了鱼刺等硬物,取不出来,就去找他,他便拿一个大碗,在水缸里舀了水,用手指头一边在水上画符,一边嘴里诵咒,完毕之后让患者把水喝下去,刺就没有了。
第二个故事,一个财主想盖一座宅院,就请了一帮工匠动起了工。约定宅院落成就付工钱,绝不赖账。于是工匠们在工头的带领下采石伐木一顿忙活。大家风餐露宿几十天过去,一座漂亮的宅院出现在财主的面前。财主眯着眼,一副满意的表情。这时候工头走过来讨问工钱的事。没想到财主眼珠子一骨碌,歪点子就冒了出来,他鸡蛋里挑骨头,无中生有地挑了一堆的毛病,最后只付了一半的工钱。工匠们个个怒火中烧,恨不得把宅子给他再拆了,他们都看着在一边蹲着默默抽旱烟的工头,谁也没敢冒动。不能不说,古代工匠组织的纪律还是靠得住的。
工头吧哒吧哒连抽了几大口烟,磕了磕眼袋窝,舒展开了眉头,笑着说:东家是我们的衣食父母,既然东家这么不满意咱的活,给一半钱咱也没啥可说的,大家都各自领了钱回家吧。解散了工友,工头走向得意洋洋的财主说:老爷,天儿也不早了,这账也结了,我也该回去了。我的一把小凿子落在房子里了我去取了就走。说罢去了正房,不一会拿着工具走出来了,临走对财主说,有啥情况去庄上找我就行了。
财主一家欣喜若狂地搬进了新居。只花了一半的工钱,造了这么好的一个宅子,当然心里美得很了。可是住了第一晚便出了古怪,半夜有人敲门,出来开门查看,一个人也没有。可是关门睡下敲门声就又响了起来。一连很多天,夜夜如此。
财主家里人心惶惶,这新造的宅子咋就闹了鬼呢。财主才不相信什么鬼,因为鬼都怕他坑。他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突然想到工头临走说的话,顿时恍然大悟。立刻打发自己的儿子带上剩下一半的工钱去请工头去了。还不到吃中饭的时候儿子带着工头就到了。只见工头取了把梯子,爬到正房梁头上,用手里的小凿子打开了一个方格,从方格里取下一个作叩门状的小木人。“今晚就不会有人敲门了。”工头下了梯子对财主说。财主一脸的茫然,竟然忘记了留工头吃饭。
古代工匠之所以付出这么大的代价学习鲁班法,我想他们的用意就在这第二个故事里了。那个时候,衙门口朝南开,有理没钱莫进来,黑心的财主短了自己的工钱,控诉无门,这些可怜的工匠为了自己和工友的利益,只能牺牲自己学习这门毒法以求自保了。
有两大原理。
原理一:编撰者借助古人鲁班之名,有意将内容渲染成“玄乎”的特点,以吸引更多人的眼球,从而提升翻刻的频率,并从中谋取利益。
原理二:玄学行当,借助书中的“玄乎”内容,以提高他们的从业地位和影响力,从而赚取更多的钱财。
无论哪种谋生手段,都是通过“虚实”之道的原理,来吸引人们的好奇心。
所以,大家完全可以将什么“缺一门”、“孤寡终老”以及“欲学此书,必定无后”等说法,当成危言耸听的戏言,或者当成故弄玄虚,而不必去理会和在意。